来源:中国文化报
本报记者 瞿祥涛
国庆中秋假期,湖北武汉文旅市场热力奔涌。黄鹤楼前,身着汉服的游客与“黄鹤仙子”巡游队伍不期而遇,欢呼声此起彼伏;东湖绿道上,骑行者的身影汇成流动的彩色线条,游船码头旁,手持风车的孩童在队列中嬉笑玩闹;江汉关钟楼下,打卡的游客迎着江风欢笑,华灯初上时,江滩的中秋灯笼如星河渐次点亮……携程平台数据显示,假期武汉位列国内十大热门旅游城市第六位,整体旅游订单量同比增长20%。
单一的数据虽不足以描绘全貌,却如同一个生动的缩影,映照出武汉文旅产业高质量发展的坚实步伐。
武汉地处两江交汇之处,早在明末清初便是人口稠密、商贾云集的商贸重镇与人文荟萃之地。至清乾隆后期与嘉庆年间,武汉作为“戏曲大码头”已初具雏形。1861年汉口开埠后,武汉迅速发展为“华洋并立”的现代都市,“戏曲大码头”也日益繁荣,留下了“货到汉口活,戏到汉口红”的美誉。
时光流转,武汉“戏曲大码头”的影响力持续深化。近年来,武汉扎实推进文艺作品质量提升工程,累计创作50余部艺术精品。其中,京剧《母亲》荣获文华表演奖,杂技节目《扬帆追梦·浪船》摘得金菊奖。武汉还成功承办了第十七届中国戏剧节,琴台音乐节、武汉国际杂技节也已成长为具有国际影响力的艺术盛会。此外,人才培养薪火相传,武汉楚剧院演员余维刚斩获第30届中国戏剧梅花奖,使武汉获此殊荣的艺术家累计达到12人次。
以身为桨,破浪追梦。近日,杂技节目《扬帆追梦·浪船》作为第十四届中国艺术节暨第十八届文华奖参评节目,圆满完成演出。该节目创意源自经典杂技《浪桥》,通过创新性地将双浪桥与地面翻接动作有机结合,并借助光影变幻与音乐烘托,生动呈现“乘风破浪”的震撼场景。来自四川南充的王先生带着妻子和女儿一同观看后说:“画面太有冲击力了,女儿一直在旁边鼓掌叫好,看完还念念不忘,说想再看一遍。”
“戏曲大码头”同样是公共文化服务建设的“高地”。武汉持续完善“12分钟公共文化服务圈”,积极推进武汉图书馆新馆、武汉戏曲艺术中心的建设,并已建成开放武汉美术馆(琴台馆)、汉剧博物馆、东西湖文化中心、青山区图书馆新馆等8个重点文化场馆以及100家城市书房、文化驿站等新型文化空间,实现基层综合文化服务中心全覆盖。同时,武汉创新实施文化惠民工程,每年组织开展“武汉之夏”“百姓明星”等文化活动超过1500场次。
今年暑期,由武汉市群众艺术馆与武汉人民艺术剧院联合主办的2025年武汉市青少年美育与戏剧艺术普及推广班,在全市9个城区文化馆同步展开。从初次集结到最终在舞台上精彩绽放,270余名少年儿童在戏剧演绎中学会表达,在团队协作中学会体谅,在共同创作中学会合作。武汉市群众艺术馆党委书记、馆长胡怀存说:“我们欣慰地看到戏剧的种子已在孩子们心中生根发芽。未来我们将继续深化馆院合作模式,让艺术普及惠及更多市民家庭。”
在提升文化资源活化利用水平方面,武汉将城市更新与文脉传承相结合,推动汉口历史风貌区、武昌古城等传统地标实现提质升级,助力国家历史文化名城建设迈向更高水平;不断加强考古发掘与研究,黄陂盘龙城遗址获评国际博物馆协会“世界最佳遗产项目”;系统保护与利用革命文物、纪念设施等红色资源,积极发展文物游、考古游、博物馆游与红色旅游,使武汉的文博场馆成为新型旅游吸引物,年接待观众突破1000万人次。
武汉文旅集团副总经理周洁介绍,集团正立足武汉丰厚的文旅资源,围绕将文化家底转化为旅游爆款、让老建筑焕发新魅力、使文旅产品成为城市名片、把景观资源打造成休闲胜地等一系列目标,持续做优“文旅+”大文章,不断解锁文旅消费新场景与新玩法。
文化产业与旅游业的深度融合与相互赋能,有效推动了武汉文旅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促进了市场主体的持续壮大,形成了新的经济增长点。据统计,2025年上半年,全市文化、娱乐业新登记企业数量同比大幅增长387%,增幅位居各行业之首,武汉日益成为文旅企业投资兴业的热土。
近年来,武汉通过整合黄鹤楼公园、知音文化旅游区等核心资源,着力打造“一桥两山”文旅核心区;木兰湖旅游度假区获评国家级旅游度假区;江汉路步行街、楚河汉街等项目入选国家级夜间文化和旅游消费集聚区;“跟着春晚游武汉”“相约春天赏樱花”等系列活动已形成独具特色的城市IP。2025年上半年,武汉市游客接待量与旅游总收入同比分别增长12%和16%。
“演艺经济、赛事经济、赏花经济等热点频现,文旅市场呈现出欣欣向荣、活力涌动的新气象,武汉正加速从文旅大市向文旅强市迈进。”武汉市文化和旅游局党委书记、局长章建育说。
中共五大会址纪念馆情景剧展演吸引游客驻足观看 何晓刚 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