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魏翊恩
一个村有文字记载的历史超过2700年,这不但在阳谷县首屈一指,就是在聊城市乃至山东省也不多见。这个村就是三河相约地、千年古村落——阳谷县阿城镇陶城铺。
陶城铺位于两省四县交界处。南与河南省台前县相连,东隔黄河与东平县相望,北则与东阿县为邻。陶城铺渡口曾是黄河上享誉四方的古渡口,当年东进西出,帆樯云集,财货辐辏,行船靠岸很是方便。坝头上有车马店、茶馆、修车铺、烧饼铺等,对自备铁锅烧火做饭的行商脚客,店家免费提供从大堤下挑来的饮用水。路人都知陶城铺水甜人更善,曾有“宁肯多赶十里路,歇脚也到陶城铺”之说。
陶城铺是“三河”相约之地,“三河”分别指黄河、金堤河和运河(陶城铺段)。黄河从村东南呼啸而来,在大堤下打了个滚,折身向东北缓缓而去。村南的金堤河,经张庄闸流入黄河。金堤河水清,黄河水黄,一清一黄相遇,真是震撼人心的图画。你到过黄河入海口吗?这里好有一比。由于地处金堤河最下游,堤南常年有水,形成一个天然湖泊,浩浩渺渺,一望无际。
村北是陶城铺到阿城的古运河。1855年黄河在河南铜瓦厢决口改道后,张秋段运河淤堵,开挖了从阿城到陶城铺段运河。这段运河因上世纪80年代黄河大堤淤背和农田改造而不复存在,现在能看到仅存的运河“陶城铺闸”。1989年新开挖的“陶城铺引黄干渠”,绕村而流。陶城铺现在是三河相交,四面环水,犹如一颗明珠镶嵌在这片古老的土地上。
陶城铺风景独特。十个黄河坝头,一字排开,像卫士,又像迎宾礼兵,迎接护送黄河流过。黄河、大堤犹如一黄一青两条巨龙盘落在陶城铺的土地上,滋润着这片土地。在大堤上并排有两座引黄闸,既是风景,又是分水工程,一遇旱情,开闸引水,黄河水撒欢地向灌区各地奔去,为阳谷和莘县的一百多万亩土地提供水源。
陶城铺有一个美丽的传说——“夜现桃城”。很久以前,在一个午夜,有一个鹤发童颜的耄耋老人,挑着货担赶路,经过一片桃树林,桃花盛开,奇香扑鼻。忽来大雾,出现一座繁华的城市,亭台楼阁,车水马龙,时隐时现,亦真亦幻。往日熟悉的小路不见了,哪来的城郭啊?莫非来到了仙境?老人坐下来小憩,一觉醒来,发现原来是在桃花林间的小路。老人觉得这是块风水宝地,便举家迁此,繁衍生息,人烟甚旺。
陶城铺确有文字可查的历史。《左传》记载:“鲁桓公十年秋,公会于桃丘。弗遇。”《聊城历史大事记》记载:鲁桓公十年,郑,齐,卫等国伐鲁,鲁桓公会侯于桃丘。《山东省地方志》也解:“桃丘就是现在的陶城铺”。汉刘邦封刘襄为桃安侯,桃安侯建城,易名桃城。《阳谷县地名志》记载:清光绪六年(1880年)开凿运河新道,此地处于运河与黄河交汇处,商贾云集,物阜民丰,桃城埠之名由此始。此村曾有陶姓居住,后桃字讹音为陶,称陶城铺。
陶城铺有丰富的文化底蕴,古人留下了不少记录陶城铺的美文诗篇。《东阿县志》记载明朝作家谢肇浙写有《桃丘》:“桃丘一抔土,高与培塿齐。古道无人烟,芳草和萋萋。会盟有遗垒,介驷有疑嘶。风雨梅林薄,悠忽幻虹霓。精灵不可测,市语非无稽。不见海上山,空中闻天鸡。”
《张秋志》卷一载,张秋八景《桃城蜃市》条下:“桃城铺旁一丘,高可数仞,即鲁桓公期卫候处。每逢雨后隐隐有市井车马之形焉。”陶城铺古时傍大清河,水汽浩渺,所以才有此美景。《东阿县志》旧志十五载,左辉《张秋八咏》其二写的是“蜃市”:雉堞参差树影齐,洪荒锁钥一丸泥。丽谯鼓涩寒云外,蜃市阴连返照西。双郭中分横铁板,长桓北斩走金堤。江南亦有多情客,胜迹荒凉信马蹄。
一方水土一方人。陶城铺在方圆几十里内都是一个大村,一个自然村分成东铺、中铺、西铺、后铺村,有魏、孙、卢等十几个姓氏。
“魏氏祠堂”见证了这座古村落的辉煌。在村东北角有处恢宏的院落,坐北朝南,威严庄重,便是魏氏后代修建的“魏氏祠堂”。祠堂后面的魏氏墓地是山东省级文物保护单位。魏家最有影响的是“一门三举人”,魏展奇三子皆为官,长子魏鑨,字伯器,号中齐,康熙五十七年戊子科武举人;次子魏钿;三子魏鈊,字淑美,与仲兄魏钿同登康熙丁酉科乡试,雍正九年截取,观政户部,乾隆八年选授江西安仁知县。在现存的魏氏墓群里,有一处保存完好的碑文,是乾隆年间内阁大学士刘统勋(刘墉之父)为其姐夫魏钿题写的,魏钿便是魏展奇次子。魏氏墓地规模较大,现存清代碑碣十多通。
在西铺村现存有一道历经二百六十多年的御赐圣旨。该圣旨总长2.30米,宽0.31米,两端为木轴。因年代久远,目前只剩一端还有木轴。该圣旨质地为黄色绫子,正文为满汉两种文字,从右向左竖排书写,字迹清晰,以“奉天承运皇帝制曰”开卷。落款为乾隆十六年十一月二十五日,印章为红色方形。圣旨是赐封魏湳之父魏鑨为文林郎,赐封其母张氏、继母申氏为孺人。魏湳,陶城铺人,魏湳在邯郸县做知县时,为官清廉,治理有方,并于乾隆十年创办了邯山书院,对当地文化发展做出了贡献,因此深受当地百姓的爱戴。魏湳之父魏鑨端严淳厚,教子有方,经地方官上奏朝廷准予嘉奖,乾隆十六年颁发圣旨。魏湳告老还乡后将圣旨珍藏,并传于后人。这道圣旨在魏鑨去世后,刻在了一通高1.40米、宽1.75米、厚0.30米的石碑上。
在后铺村里,现有一修缮一新的“关帝庙”。相传,明万历年间,陶城铺连降暴雨,平地积水过膝,庄稼被淹,房屋倒塌。在这危难之际,只见从西边天空飞奔来挎刀骑马的关羽,挥刀斩杀了作妖兴怪的一条黑龙,顿时云消雾散,百姓得救。村民为感恩关羽,捐款修了这座关帝庙。现在庙里祭祀用的供案是东阿县堂子社张士福所捐。张士福家境贫寒,不想甩下老母去赶考。张士福的孝心感动了关帝爷,关帝爷托梦于他,让他放心赶考,家中老母会有人照顾。张士福如愿考中,为感谢恩人,特制作供案以致谢。关帝庙一直保存完好,直到上世纪90年代因引黄地面抬高,村里人捐资在原址按1比1比例复建,明万历年间的一通石碑保存完好。
如今,美丽、富裕的陶城铺为“千年古村”增添了浓墨重彩的一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