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OWU书局的 户外休闲空间 南苑森林湿地公园的 遖缘舍森林书屋
清晨的双秀公园里,当三忘湖咖啡飘出第一缕香气,穿汉服的姑娘们手捧拿铁,陆续前往木廊下拍照;正午的海淀公园里,无界咖啡门口搭起数座白色露天帐篷,年轻人一边翻看书籍,一边欣赏着湖光绿意;傍晚的北海公园里,仿膳茶社亮起宫灯,游客们边喝茶边细细品味着复刻的宫廷糕点……如今,北京各大公园早已不再是传统的晨练与赏花地,咖啡香、书香、烟火气交织成新的消费图景,推动“公园+商业”融合发展,将《北京市深化改革提振消费专项行动方案》等政策一点点落到实处。
从限制到鼓励政策解锁公园新可能
“公园森林系咖啡屋,直通公园,很喜欢这几扇玻璃窗,将绿意尽收眼底”“审美在线,店面虽小但很舒服,可以自习、办公,也能聊天发呆”……位于东单公园的三旬咖啡刚开业不久,已经收到一众网友的新鲜评价。事实上,不单是东单公园,如今北京很多公园里都可以见到咖啡馆、餐馆的踪影。公园场景正在成为品牌创新的“试验场”。而这一切,都得益于政策的支持。
此前,城市公园用地一度被严格限制商业开发,仅有的配套多是小卖部式的简易服务。转折始于2022年《北京市公园配套服务项目经营准入标准(试行)》的发布,鼓励各公园管理机构可以依法引入社会资本投资、建设、运营公园内配套服务项目,包括餐饮零售、游览游艺、体育健身、智慧管理等各类项目,激发经营活力。
除了政策指引,真金白银的政府补贴也给更多商家带来更多信心。今年3月,北京市商务局发布《关于申报2025年促进生活服务业发展项目的通知》,其中提出,餐饮门店在市属或区属公园、等级景区、公共体育场馆、演出场所、博物馆内等文旅场所内新建,对装修、硬件设备购置投资按不超过审定实际投资额的50%给予支持,单个门店支持上限50万元。同一企业有多个门店符合条件的,支持上限200万元。
此外,今年7月发布的《北京市深化改革提振消费专项行动方案》中,也再次提到推动“餐饮+”融合发展,支持餐饮进公园、景区、体育场馆等。正在征求公众意见的《北京市公园条例(修订草案征求意见稿)》也提出,公园可以通过竞争方式选择经营者提供零售、餐饮等多样化服务。这些政策将“公园商业”纳入扩大时尚消费的重要场景,为公园商业布局按下“加速键”。
全方位手把手多部门给予大力扶持
除了市级政策,公园消费场景创新也离不开各区级部门的支持。
“以前想在公园开家咖啡馆,连申请渠道都找不到。今年得知公园想增加配套服务设施,很快就达成共识了。”继去年在柳荫公园布局后,喏町咖啡太阳宫公园店也已开业。据喏町咖啡负责人介绍,凭借“园林景观+精品咖啡”的组合定位,其“公园店”单店月营收超30万元。
自2023年开始,海淀公园相继引入无界咖啡、讨源书屋、西花园3个配套服务业态,它们在项目建设和运营方面,均得到了海淀区公园管理中心、海淀区园林绿化局的扶持与帮助。
据海淀公园方面介绍,这3个业态都是基于海淀公园环境特点和游客的需求个性化打造的,比如,无界咖啡是在海淀公园成为全市首个无界公园的观念上的延伸,突出咖啡、简餐与自然环境的融合;讨源书屋是雍正、乾隆两代皇帝学习和成长的书房,在阅读的基础上将开发一系列相关的文创产品;西花园把建筑美学和花艺美学结合,待饮品甜品稳定运营后将逐步丰富花艺板块。
无界咖啡负责人告诉北青报记者,政府部门从项目立项、田野调查、历史文化脉络梳理、消费需求对焦等方面给予了企业全方位的指导,在项目改造装修及安全监管、登记手续审批协助上都给予了很多帮助。随着运营时间满6个月,目前他们正在申请政府相关补贴支持。
北青报记者随后从市商务局获悉,第一批申报的2025年促进生活服务业发展项目中,有14家企业申报餐饮+文旅体博融合发展方向。可以说,依托多业态发展的一站式消费场景已成为当前消费市场的重要趋势,通过整合不同消费场景实现便捷化、多样化体验。多业态商圈通过共享资源实现互补,带动消费可持续增长。
借东风产业兴“公园+”场景火出圈
在政策东风的助力下,京城各大公园的“变身”显而易见:北海公园双虹榭西厅变身“漪公子·乾隆的书房”,既可品咖啡又能喝中式下午茶;玉渊潭知鱼榭既是茶室,还能吃简餐;国际雕塑公园的临湖建筑,成为“山也·听风”文化空间;北极寺公园的双层木屋化身集书店、咖啡、意餐于一体的MOWU书局……这些藏在绿意中的商业空间,不设醒目标牌却自带流量,成为年轻人“刻意绕路也要去”的打卡地。
当快餐巨头遇上城市绿洲,又会碰撞出怎样的消费火花?朝阳公园近期引入的麦当劳麦麦岛旗舰店,以“公园+餐饮”创新模式给出了答案:点一份经典套餐坐在落地窗前,外面就是孩童游戏区,这种“在公园里吃汉堡”的体验,让用餐时间变成了一场微型度假。通过将餐饮功能嵌入自然场景,麦麦岛成功实现了从“满足饱腹需求”到“提供情绪价值”的升级。自8月13日正式营业,有消费者5点半就来排队,店内更是一位难求。超五成顾客表示“专门为体验环境而来”。
当然,公园商业模式更显活力的地方,还包括“非连续商业”的闪光点。例如,龙潭中湖公园与北平机器合作的“煎饼节”,单场吸引万余人次参与,摩天轮下的“精酿啤酒”成网红打卡点;朝阳公园开办米其林美食节,带动周边停车场爆满。这些市集、快闪活动如同流动的盛宴,让公园在固定商业之外,更添新鲜感与话题性。
北青报记者注意到,《北京市深化改革提振消费专项行动方案》中强调,要“拓展融合消费新空间”。《北京市公园条例(修订草案征求意见稿)》也提出,公园可以利用存量建筑、场地等资源,配置书店、园艺驿站、展览展示空间等设施,拓展服务功能。上述这些“公园+”场景创新,无不完美契合了北京各大公园商业化的发展趋势。在“公园+”场景火出圈的同时,持续带动京城的消费市场升温。
小门店大市场“深体验”转变消费理念
公园消费场景的“深体验”模式,更深远的影响在于转变了消费理念。位于奥森北园西门的自然圈,是一处集自然主题图书咖啡馆、自然体验中心、自然学校及生态旅行驿站于一体的共创空间。在这里,除了可以阅读自然类图书和绘本,还可以参加亲子自然课程与自然体验、自然研学活动。
“从我家到公园步行只需要15分钟,来这里点杯咖啡坐上个把小时,是我一天当中最放松的时刻了。”在自然圈动森咖啡馆里,白领王女士惬意地品着咖啡读着书。旁边的消费者顾女士则表示更喜欢这里将研学与咖啡相结合的模式,“孩子去上课的时候,爸爸妈妈们可以坐下来放空自己。除了饮品,这里还有文创产品和书籍,是个很不错的亲子空间。”——上述两位女士的话,道出了“20分钟公园效应”的新内涵——当散步、发呆的公园时光,遇上一杯现磨咖啡、一本好书,简单的幸福感被成倍放大。
走进位于海淀公园的无界咖啡馆,草坪上支着好几顶奶油白的帐篷,挂着星星串灯,夏日阳光透过树叶洒下来,落在木质桌椅上,像极了绘本里的场景。推门进店更是惊喜,挑高的空间里摆满了绿植,书架上塞满了插画书和设计杂志……靠窗的位置能直接看到公园的花花草草,喝着咖啡看美景,氛围感直接拉满。
这家无界咖啡馆周末会举办“自然手作”活动,暑期有“绘本共读会”。咖啡馆里还有个小小的文创区,售卖印着海淀公园风景的明信片、帆布包等,买来当伴手礼超有纪念意义。“我每周末都会来坐一个下午,比在写字楼里喝咖啡舒服一万倍,感觉整个人都被自然治愈了。”一位年轻女孩说。
位于北极寺公园的MOWU空间,集书店、咖啡馆、餐厅等业态于一体。在MOWU书局,顾客平均停留时长是商场书店的5倍,“很多顾客会点杯咖啡坐一下午,这种沉浸感是其他场景难以复制的。”书局主理人说。
当商业空间从商场“盒子”走向大自然,人们的消费已不再单纯只为商品本身,更在为阳光、绿植、慢时光买单。消费场景创新,正在重塑都市人的消费理念。
老字号新势力公园成品牌创新试验田
走进北海公园“漪公子·乾隆的书房”,既能看到复刻的宫廷茶具,也能买到印有琼岛春阴图案的文创冰箱贴;同样位于北海公园的仿膳茶社不仅传承非遗技艺,销售豌豆黄、芸豆卷等传统宫廷糕点,还会按节气推出以四季花卉为主题造型的联名糕点,如山桃酥、玉兰酥、荷花酥、菊花酥等,造型精巧、贴合年轻人喜好,已然成为老字号焕发新活力的典范,为传统美食文化的传承与发展开辟了新路径。
在紫竹院公园的紫竹餐厅,老字号天福号酱肘融入西式比萨,碰撞出奇妙口感。采用天福号工艺的德式香肠拼盘、红烩泥肠儿童餐等,周末时常需要排队等位。“现在来公园遛娃,再也不用为吃饭发愁了。甚至为了这口儿新奇味道,全家人都愿意多逛个把小时公园来等位。”一位年轻父亲笑着说。
在紫竹院公园负责人看来,与天福号合作不仅是公园的一次大胆尝试,更是传统餐饮与文旅产业融合的创新样本。这种“公园+老字号+西餐”的跨界模式,通过场景融合,拓展新的消费群体,在消费多元化的今天,让老品牌焕发新生机,也让城市公园成为更具魅力的生活目的地。
夏日的阳光透过树叶洒在公园的咖啡桌上,杯中的热气与远处的笑声交织。从政策破冰到市场响应,从老字号焕新到新品牌崛起,北京的“公园餐饮”正以独特的生态魅力,诠释着促消费24条中“场景创新”的深意。当每一座公园都成为“可漫步、可阅读、可消费”的活力空间,城市的烟火气便有了更温柔的底色。
本组文/本报记者李佳
摄影/本报记者付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