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知|狼毒花:盛夏草原的“蛇蝎美人” 新知|狼毒花:盛夏草原的“蛇蝎美人”
迪丽瓦拉
2025-07-26 15:00:42
0

于梅君


主笔、视频:于梅君

每年七八月,是草原旅游的黄金季节,大片狼毒花如繁星般点缀在绿野间,成为游客拍照打卡的热门背景。然而,狼毒花既是草原生态的“警报器”,也是牧民口中的“断肠草”,在享受夏日草原美景时,我们需对这位“毒美人”多一分了解与敬畏。

致命诱惑:盛夏草原的“毒美人”

当盛夏的阳光洒在草甸上,粉白、明黄或淡紫的花浪如梦幻云霞般铺展,这种被称为“狼毒花”的植物,正以艳丽之姿迎接旅游旺季的游客。然而,这个草原的“颜值担当”,却有着与美丽极不相符的危险本质。

2025年7月初,在内蒙古锡林郭勒草原,一名


因被狼毒花的艳丽花朵吸引,随手采摘并放入口中咀嚼,不久便出现呕吐、腹痛等症状,所幸景区医疗站及时救治,游客才转危为安。

狼毒花是瑞香科狼毒属多年生草本植物,它茎干贴地丛生,叶片细长如剑,它的花苞呈现鲜艳的红色,开放后却变为洁白的花瓣,形成内红外白的奇妙景象。一株植物上,可同时开放20-40朵火柴头大小的小花,组成精致的绣球状花团,远望如少女发间的绢花,凑近能闻到独特的奶香气,吸引飞蛾前来采蜜。

狼毒花之名,源于其剧毒特性,它的根、茎、叶及花粉均含剧毒,主要毒性成分为狼毒素、异狼毒素等黄酮类化合物及毒性蛋白,牲畜误食后会出现呕吐、腹泻、痉挛,甚至因内出血死亡,人类一旦误食,后果同样严重,哪怕只是接触汁液,也可导致皮肤红肿。因此它在民间获得 “断肠草”、“牛羊愁”等骇人称号。


2023年,甘肃甘南藏族自治州桑科大草原曾出现“采花惊魂”一幕:一位游客将狼毒花插于发间拍照,被当地牧民紧急制止。牧民称,草原上的牛羊闻到狼毒花气味都会绕道,人若误食其根,后果不堪设想。

中科院西北高原生物研究所研究员陈世龙指出:“狼毒花的高毒性本身,其实是对恶劣环境的一种适应策略——减少动物啃食,保证自身在资源争夺中的优势。”

生态警钟:狼毒花蔓延,是草原在“求救”

狼毒花最令人警醒的角色,是草原退化的“生态风向标”。在健康草原上,狼毒花仅零星点缀;一旦它大面积“攻城略地”,往往意味着过度放牧或干旱,已使原生草原“溃不成军”。

狼毒花的生命力堪称“植物界小强”。它的发达根茎肆意蔓延,可吸干30厘米深土壤中的每一滴水分,能在干旱寒冷的高原环境中存活。


狼毒花看似弱不禁风,却拥有独特的“化学武器”,靠分泌毒素抑制周边草本植物生长;它还是“繁殖专家”,种子微小如尘,随着一阵轻风就能传播很远,迅速占领每一寸脆弱的土地。

更关键的是,它对土壤养分的需求极低——当草原因过度放牧导致其他牧草退化时,狼毒花便会迅速侵占生态位,形成大片“狼毒滩”。

“狼毒花的泛滥,其实是自然发出的警示。”有研究员指出,“不是狼毒造成了荒漠化,而是过度放牧在先,给狼毒花造成了可乘之机。”2024年《生物多样性》期刊的研究显示,在内蒙古草原,当可食用牧草覆盖率低于30%时,狼毒花的分布面积就会激增200%。


狼毒花就像一面镜子,映照出草原生态的失衡:过度放牧导致土壤板结,狼毒花的粗壮根系反而能穿透硬土,进一步挤压其他植物的生存空间。在旅游旺季,大量游客涌入,如果缺乏生态保护意识,随意践踏草地、破坏植被,也会加速草原退化,为狼毒花的蔓延创造条件。

在狼毒花泛滥区,昆虫、小型兽类及鸟类锐减,导致生物链“断环”。研究指出,当狼毒在草场覆盖率突破30%,即标志着该区域草原处于中度以上退化阶段,需立刻采取措施干预修复。

可见,狼毒花是大自然设定在草原生态系统中的独特“烟雾报警器”,那成片蔓延的绚烂花海,不光是美景,更是警报:我们脚下的草原正在痛苦挣扎、无声呼救。

以毒攻毒:从“断肠草”到“救命药”

草原上的狼毒花,演绎着“美丽与危险并存”的生存哲学——它既是草原生态的“警报器”,也是植物界中以毒攻毒的“药材高手”。

“狼毒花的个性,如其外形一样,有双面性。”一位旅行者这样描述。这种植物具有“亦毒亦药”的双重特性,其毒素对人畜的中枢神经和消化系统有强烈刺激,但在医药上,对呼吸系统和消积清血有显著疗效。


《高原中草药治疗手册》记载,它能治疗“痰饮停留,骨膜发炎,结核顽疮”。《滇南本草》则记载,狼毒花根可入药,具有逐水祛痰、破积杀虫、止痛抗肿瘤的功效。

现代医学研究发现,狼毒花提取物,对肺癌、肝癌细胞有抑制作用,其含有的东莨菪素,还可制成植物源农药,对草莓朱砂叶螨的杀除率,远高于除虫菊素。

2025年,云南中医药大学团队在《中草药》杂志发表论文,揭示了狼毒花抗肿瘤作用的分子机制:其含有的狼毒苷,能通过阻断肿瘤细胞信号通路,抑制癌细胞增殖。不过,研究者强调,狼毒花药用需严格遵循医嘱,过量服用可能导致肝肾功能损伤,孕妇、儿童及肝病患者更需禁用。

文化印记:从“生化武器”到“经书保镖”

狼毒花的“毒名”,不仅存在于生态和医学领域,更渗透于历史文化。古时,狼毒曾是蒙古铁骑的生化武器——将它晒干,点燃之后顺风播散,就是御敌的毒气。

而在西藏,高品质的经书都是写在狼毒纸上,可防虫蚁鼠蛀,千年不坏。《中华造纸两千年》一书里记载:公元650年,吐蕃开始生产纸张,这种纸,就是狼毒纸。而狼毒纸诞生背后,还有一个传奇故事。


公元641年,造纸术随着文成公主进藏。一开始,公主带去的造纸匠人在雪域高原找不到合适的可造纸植物,如构树、稻草或者竹子。工匠只好就地取材,但选什么植物也颇费周折,历时9年,才将材料定为狼毒根部夹层中的淡黄色韧皮。经过采料、泡洗、锤捣、去皮、撕料、煮料、捶打、打浆、浇造、日光晾干、揭纸等11道工序,一张狼毒纸才得以面世,可保存千年不腐。


不过,狼毒根的毒性对造纸匠人的伤害极大,有毒的汁液经常让造纸匠的脸和眼睛过敏、皮肤溃烂,关节变形。正是造纸匠们的辛苦付出,才使狼毒纸成为身怀绝技的经书“保镖”,现存最早的藏文典籍《丹珠尔》便以此书写。

2024年,西藏博物馆展出的“狼毒纸制作工具”旁,一段解说词这样写道:“每一页经文,都是匠人与毒共舞的见证。”

寻求平衡:与“毒美人”共处的智慧

面对狼毒花及各类“断肠草”的“双面性”,科学家提出“生态调控+资源利用+公众教育”的平衡策略。

生态修复方面,在狼毒花泛滥区域种植耐旱牧草(如冰草、针茅),通过竞争抑制其生长;加强草原生态保护,合理控制旅游人数和活动范围,避免过度践踏。

毒性转化方面,提取狼毒花等有毒植物中的生物碱,开发低毒农药或抗癌药物,实现变废为宝。

此外,在草原景区、山区等旅游场所设置警示牌,提醒游客“只可远观,不可亵玩”,提高游客对有毒植物的认识和防范意识。


2025年,中国科学院植物研究所的监测数据显示,通过轮牧、补种等措施,内蒙古草原的狼毒花覆盖率已从2018年的18%降至12%,草原生态呈现恢复态势。

狼毒花的故事,是大自然对人类的警示:生态的失衡终将反噬人类。

知多一点:

断肠草家族:自然界的“伪装大师”

常见于武侠小说中的断肠草,其实并非某一种植物的学名,而是指那些含有剧毒、能引起呕吐、昏迷甚至死亡的植物,我国有近40种植物被称为“断肠草”。

钩吻:华南地区的“夺命藤”


钩吻是马钱科植物胡蔓藤的全株,广泛分布于华南地区。其根、茎、叶均含剧毒成分——钩吻生物碱,毒性是氰化物的10倍以上。误食后,钩吻素会抑制中枢神经系统和呼吸中枢,导致肌肉麻痹、呼吸衰竭,致死剂量仅需3克新鲜叶片。

钩吻常缠绕或混杂在其他植物之间,其根与五指毛桃极为相似,花又和金银花特别像。这种“伪装”能力使得钩吻极易被误食。

2023年,广东某地曾发生一起误食钩吻中毒事件,一家三口因将钩吻误认为金银花采摘煮水喝,结果全部中毒。

乌头:北方山区的“毒将军”


乌头类植物在北方山区较为常见,如川乌、草乌等。其块根含有乌头碱等生物碱,毒性剧烈。乌头碱对心脏和神经系统有强烈的毒害作用,误食后会引起心律失常、血压下降、呼吸抑制等症状。2024年,在河北某山区,几名游客在野外采摘野菜时,误食乌头,导致多人中毒,其中一人因病情严重不幸身亡。

曼陀罗:全身是毒的“神秘花”


曼陀罗是一种常见的有毒植物,广泛分布于我国各地。它全身都有毒,以种子毒性最强。曼陀罗含有的东莨菪碱、莨菪碱等生物碱,会干扰人体的神经系统,导致幻觉、昏迷、呼吸衰竭等症状。2025年夏季,在云南某景区,一名游客因好奇,采摘曼陀罗花朵并吸食其花蜜,不久后便出现头晕、嗜睡等症状,被紧急送往医院救治。

断肠草中毒事件频发

2025年以来,断肠草中毒事件在全国多地发生,成为公共卫生领域的“高频词”。

2025年3月,广东佛山一家6口喝了“五指毛桃煲鸡汤”后,出现视物模糊、头晕、乏力等症状,6人均确诊为断肠草中毒。

2025年2月,广西一名村民因误将断肠草根茎当作中药泡茶饮用,出现剧烈腹痛、呼吸困难,经紧急抢救后脱险。

2025年1月,湖南长沙一商家误将断肠草当作“海风藤”销售,导致一名老人中毒身亡。这一事件引发公众对中药材市场监管的关注。

新闻线索报料通道:应用市场下载“齐鲁壹点”APP,或搜索微信小程序“齐鲁壹点”,全省800位记者在线等你来报料!

相关内容

热门资讯

打卡金寨避暑胜地,一键开启清凉... ️山野之间,仿佛最能遇见夏天☀️流动的模样。来金寨打卡避暑胜地,在这里连蝉鸣都带着凉意~一起来看看夏...
创新“非遗+旅游”模式 华文媒... 来源:中国新闻网中新网广元7月26日电 (尧欣雨)“太沉浸式了”“我好像瞬间被带回了古代”……25日...
天晴了,雨停了,泰山云海先睹为... 雨过天晴的泰山,像被自然之手轻轻拂去尘埃的瑰宝,褪去了平日的威严,换上一身灵动的轻纱。云雾从山谷间袅...
此刻的东平湖,你最好能来一趟…... 潋滟波光,是东平湖最温柔的邀约。行至湖畔,便开启了一场与山水、时光、自己的珍贵邂逅。人生如茶须慢品,...
从“臭水沟”到“幸福河”:红砖... 央视网消息:福建漳州的九十九湾贯穿漳州市主城区,因蜿蜒曲折而得名,2022年成为福建省第一批河湖文化...
全国首艘纯电海上客船首航 开启... “屿见77”迎来首航(主办方供图)东南网7月26日讯(本网记者 卢超颖 刘玮)25日晚,鹭江夜色璀璨...
石榴花开 籽籽同心丨从“爆红”... 来源:央视网悠远的天空,洁白的云朵,远处起伏的山峦,草场上一颗高大的树木,一个经历过风霜的木牌上写着...
“天然空调”渝版秘境 邀你赴一... 重庆的盛夏已拉开序幕,城市周边的避暑时光,藏着最惬意的自然馈赠。让我们暂别热浪,共赴这场清凉之约。江...
爱在大理•遇见双廊音乐美食节 ... SUMshuanglang爱在大理重启双廊夏日时光春意藏夏初长爱在大理Life is a wilde...
新知|狼毒花:盛夏草原的“蛇蝎... 于梅君 主笔、视频:于梅君每年七八月,是草原旅游的黄金季节,大片狼毒花如繁星般点缀在绿野间,成为游客...
黄山旅游:黄山景区今年上半年入... 新京报贝壳财经讯 7月26日,新京报贝壳财经记者获悉,黄山旅游在投资者互动平台表示,黄山景区现已启动...
历史街区里喝咖啡 听相声 大武... 湖北武汉,有一种独特的建筑叫作“里分”,它融合了中西风格,充满市井烟火气。如今,这些老建筑正通过“修...
避暑游趋势:“窝囊避暑”受追捧... 2025年暑运周期接近半程,避暑旅行迎来高峰。7月25日,同程旅行联合墨迹天气发布《2025避暑旅行...
藏在陕甘交界的千年古镇,第一眼... 这是小渔的行旅日记,走走停停,和我一起看陕西。暑假期间,我又开始重温纪录片《河西走廊》了。这是一部值...
活力中国调研行丨守护与新生:牛... 在青海尖扎县尖巴昂村,一棵300余年的老榆树身上挂满哈达。村民说,这不是祈求树灵庇佑,而是以圣洁的哈...
活力中国调研行丨守护与新生:牛... 在青海尖扎县尖巴昂村,一棵300余年的老榆树身上挂满哈达。村民说,这不是祈求树灵庇佑,而是以圣洁的哈...
读城记|荷风送香气 读城记|荷... 文|鲁亚光 芦苇荡,蒲草地,荷花池,别致的风景,就在眼前。 不止十万亩啊!应该称它们为小岛,像珍珠,...
“免签,省钱又方便”(经济新方... 本报记者  王欣悦 7月25日,导游带澳大利亚游客辛迪(中)、布莱登(左)品尝重庆小吃合川桃片。 7...
上海青浦的古典园林!老上海的风... 你知道吗?在上海青浦的城厢镇藏着一处时光的馈赠——曲水园。这座园子故事挺久,乾隆十年就有了,最初叫“...
受台风影响,世博文化公园室外夜... 受今年第7号台风“范斯高”与第8号台风“竹节草”双台风外围环流影响,上海将迎来持续性强风强降雨天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