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青海尖扎县尖巴昂村,一棵300余年的老榆树身上挂满哈达。村民说,这不是祈求树灵庇佑,而是以圣洁的哈达寄托祝福,守护古树长青——如同他们默默守护这座国家级传统村落的信念。
7月24日,“活力中国调研行”采访团走进了黄南藏族自治州尖扎县昂拉乡尖巴昂村,午后阳光倾泻在夯土砌成的老墙上,斑驳的光影掠过300多年风霜的痕迹,空气中飘散着青稞与泥土的气息。
尖扎县位于青海省东南部,是一个以藏族为主,汉、回、满、土、蒙古、撒拉等多民族聚居区。农牧业资源、文化旅游资源、水域资源、水电资源等自然资源和南宗寺、古日寺、赛康寺等宗教文化丰富,让这里成为国家级黄河走廊最美风景区之一,也是全国唯一的“民族传统射箭运动之乡”。
近年来,发展乡村旅游宛如一股春风,吹进了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的广袤田野,成为推动这两项事业的重要力量。在这片充满希望与活力的土地上,尖扎县凭借着对本土文化的深度挖掘与巧妙融合,硬是在乡村旅游的版图上,闯出了一条闪耀着尖扎独特光芒的发展新路。坎布拉,似一幅雄浑壮阔的山水画卷;五彩神箭,如一首灵动飘逸的民族乐章;灵秀尖扎,像一首清新婉约的田园诗篇。这三大文化旅游品牌形象,如三颗璀璨的明珠,在时光的长河中愈发熠熠生辉,知名度与日俱增,引得省内外游客纷至沓来。
朋果家。新京报贝壳财经记者 祁明远 摄
一张牛角弓,传薪火促增收
作为第二代非遗传承人,朋果从12年前开始制作传统牛角弓,目前已有了自己的弓箭工作室。据介绍,一张牛角弓需经过切割,打磨水牛角和竹片、贴筋、绘图等技艺,其中贴筋,需要将牛筋一层一层粘上,制作周期大概1年。每一张精心雕琢的弓,售价大致在五千至八千元之间。凭借着这份精湛技艺带来的收益,他一年下来能收获十多万元的净收入。岁月流转间,他不仅在制弓的道路上稳步前行,还用心培育了四个徒弟,将这门古老技艺的火种不断传递下去。
朋果制作的牛角弓。新京报贝壳财经记者 祁明远 摄
尖扎县是民族传统射箭运动之乡,也是“五彩神箭”文化艺术的故乡。尖扎的射箭相传起源于公元9世纪中叶,吐蕃王朝灭亡后,戍边将士逐渐融转成守地百姓,生产生活中习惯于习武射箭,由此使得射箭在民间流传,并渗透到藏族文化和生活的方方面面。
时至今日,源于尖扎的藏族传统射箭,历经千年的沧桑变迁,发展成为一项具有浓郁民族特色,富有娱乐性质的传统的体育运动和民间竞技赛事。“五彩神箭”代表了“天空蓝、雪山白、黄河清、高原黄、土地黑、丹霞红”,化作五彩的祝福。
近年来,尖扎县委、县政府高度重视民族体育赛事发展,大力弘扬民族传统射箭文化,与此同时,完成了从射箭文化之乡到“五彩神箭”文化旅游品牌的打造。而五彩神箭制作技艺,也被评为青海省非物质文化遗产。除了实际生产牛角弓外,朋果的工作室也成了村落文旅融合的窗口。
让射箭文化走出去,只是尖扎县发展“全域旅游”的一个缩影。这里谋求以乡村旅游助力产业振兴,激发和唤醒乡村的生机与活力。如今,根据不同的游客人群、不同的游玩时间、不同的游玩主题,设计了时间不一,主题多样的“一日经典游线”“两日精品游线”和“三日深度游线”等一批精品旅游线路和六条旅游环线。形成了坎布拉运动休闲特色小镇、德乾村乡村旅游、来玉黄河民宿等一批有代表性的特色旅游乡村。
尖巴昂村上空图。新京报贝壳财经记者 祁明远 摄
古村焕发新生机,农业也能揽客
传统村落留下来,更要活下来。
“五年前人均年收入仅4000元,如今达1.6万元。”参观过程中,昂拉乡副乡长常亚丽介绍称,“之前在脱贫攻坚的时候,我们是以帮户为主,就像前面参观的弓箭工作坊。现在乡村振兴,我们是以村集体产业为主。村集体产业背靠经济林。我们这个村子里面有两个经济林,今年产值比较高的,一个是杏子,然后一个是樱桃。副种蔬菜也比较丰富,包括大白菜、萝卜、大葱。”
尖巴昂村位于尖扎县东部,是一个纯藏族农业村,历史文化悠久、民风朴实、民族文化底蕴丰厚,昂哇寺石刻千佛像、嘉沐洋二世故居、昂拉千户府被列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其中,昂拉千户府是见证我国统一战线政策在民族地区成功实践的革命历史文物。尖巴昂村也被评为全州民族团结示范村、国家级少数民族传统村落。
尖巴昂村的村级产业发展思路是依托县上打造的“千户府”红色旅游项目,结合尖巴昂村现有土地等资源,开发尖巴昂村现有荒山荒坡,以“公司+合作社+农户”的方式,逐步发展成为文化旅游+特色农业休闲游的村级产业,带动村内农户开展“非遗传承文化展示”、家庭小超市、民宿、餐饮等项目,以实现尖巴昂村乡村振兴目标。
目前,尖巴昂村已经建成320亩的经济林项目,规模化栽种兰州大接杏、包谷杏、大李子共计12000株。利用村集体资金升级改造种植合作社苹果园,栽种苹果及大樱桃近50亩。这些都为今后充分利用尖巴昂村千户府文化旅游资源+打造结合果品采摘+乡村特色旅游为主的村级产业奠定了基础。
站在古树下,哈达在风中轻舞。这份守护背后是尖锐的挑战:老艺人逐年减少,夯土墙风貌面临新型建材冲击;既要严守耕地林地红线,又要留住传统村落肌理。但当古树新枝绽放绿芽,这个村落正在保护与发展的天平上,踏出自己的步调。
新京报贝壳财经记者 马榕 编辑 王进雨 校对 付春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