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将再添一条游船航线。11月5日,记者从朝阳区水务局获悉,坝河通航工程已进入最后收尾阶段,坝河15公里游船航线开启试航。目前,船闸调试、滨水空间改造、配套设施完善及蓄洪区建设等正在协同推进。
预计明年,该航线将正式投运,这条承载着千年漕运历史的文化之河将以全新姿态正式亮相,乘客可从北京中心城区一直坐船至城市副中心。

坝河15公里游船航线开启试航。新京报记者 王飞 摄
打造移动的水上景观长廊
作为北京首条贯通中心城区与城市副中心的旅游航线,坝河颐堤港湾至温榆河段有15公里航线,驼房营、北岗子、东坝、金盏4处双向船闸已完成建设,进入试航阶段。游船从颐堤港湾码头启航,沿途穿越将台、酒仙桥、东坝、金盏等核心组团,最终抵达副中心。
航线以“四季有景”的设计理念,打造出移动的水上景观长廊。秋天,皓月桥边的金叶水蜡层林尽染,水杉枝叶橙红相间;春天,河畔的山桃、碧桃竞相绽放,二月兰、波斯菊等沿河次第开放。
这条航线不仅是一条观光通道,也是激活水岸经济的“黄金水道”。航线将北京太古坊、798·751艺术区、郎园Station等沿岸商圈、文创园区依次串联。郎园Station文创园临水不亲水的东北角,如今成了黄金旺地;即将落成的北京太古坊,以生物多样性理念融合滨水景观,将成为水城共融的商业新地标;798·751艺术区、丽都商圈位于坝河沿线,成为文旅商融合的代表性点位之一。这条拥有八百年历史的漕运古道,正逐步转型为世界级滨水经济区。

坝河15公里游船航线开启试航。新京报记者 王飞 摄
“步道+骑行道”,21公里滨水慢行系统贯通
除了乘船游览,坝河两岸21公里滨水慢行系统已实现贯通,形成“步道+骑行道”的复合型交通网络,13座跨河桥完成桥下连通,市民、游客漫步滨水空间更加便捷。
目前,第四使馆区段1.5公里林草水岸、酒仙桥路至郎园段2.3公里山碧桃水岸、机场第二高速至温榆河段6.7公里滨水空间已开放,沿线配套建设了综合驿站、游船码头及运动场地。
朝阳区水务局相关负责人介绍,力争“十五五”期间实现剩余慢行系统贯通,达到两岸43.4公里全线连通,上游连接北护城河,下游连接清河-温榆河和北运河的慢行系统。在垂直河流方向,将43.4公里滨水绿道与沿线公园绿道、市政慢行路网连通,实现水网、绿网和路网“三网融合”。

坝河游船航线沿线景观。新京报记者 王飞 摄
蓄滞洪区具备338万立方米雨洪调蓄能力
目前,坝河口蓄滞洪区建设工程已面向社会开放,正在推进景观绿化、闸房装修等收尾工程,计划12月底前全面完工。该工程治理范围为坝河机场第二高速路至入温榆河口段,全长6.7公里,建设面积达248.38公顷。
坝河作为温榆河支流,西起东北护城河,东至金盏乡沙窝汇入温榆河,全长21.7公里,流域面积163.1平方公里,是北京市“西蓄、东排、南北分洪”防洪排水体系中“东排”与“北分洪”的核心通道,直接承担中心城区及城市副中心的防洪排涝任务。
该工程新建2处蓄滞洪区,总调蓄容量达338万立方米。目前3座分退洪闸、1座节制闸及1座船闸已完工,1座31米高的水情观测塔主体工程也已完工,满足汛情精准监测需求,平时还能作为观光眺望设施使用。
在保障防洪功能的同时,坝河口蓄滞洪区对河岸空间进行了全面生态重塑。沿着河岸线1.15万株观赏树有序分布,涵盖39种乡土观赏树种,形成了层次丰富、四季有景的生态绿廊,将成为秋季打卡坝河的最美风景线。此外,工程还保留了原有的成片林带与大树小岛,为白鹭、夜鹭等鸟类提供了栖息之所,并与周边农田形成完整食物链,打造大美野趣生态空间。
朝阳区水务局相关负责人介绍,通过坝河滨水空间治理,纵向串联小区、公园绿地等城市资源,为市民提供优质的生态休闲空间,实现“推窗见绿、出门见景”;横向实现水岸共治,打破“水是水、岸是岸”的旧格局,实现河道、绿地、建筑物融为一体。
新京报记者 吴婷婷
编辑 白爽 校对 杨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