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5日,北京青年报记者从朝阳区水务局获悉,备受瞩目的坝河15公里游船航线进入试航阶段,未来正式通航后游客将可乘船通向副中心。

15公里坝河串联商圈激活水岸经济
作为北京首条贯通中心城区与城市副中心的旅游航线,坝河颐堤港湾至温榆河段15公里航线上,驼房营、北岗子、东坝、金盏4处双向船闸已完成建设,航线开始进入试航阶段。未来通航后,游船将从颐堤港湾码头启航,沿途穿越将台、酒仙桥、东坝、金盏等核心组团,最终抵达通州副中心。
早晨9点,游船从颐堤港湾码头缓缓开出。皓月桥边,金叶水蜡层林尽染,水杉枝叶橙红相间,宛如莫奈笔下的绚烂油画。“整条航线以‘四季有景’的设计理念,打造出移动的水上景观长廊。”朝阳区水务局建设管理科科长马海涛介绍,河岸两边栽种了二月兰、波斯菊等花卉,让坝河沿线实现了全年皆有繁花点缀,四季风光各有韵味。待到春日,河畔的山桃、碧桃将竞相绽放,粉白的花朵如云似雾漫坡铺展。
这条航线不仅是一条观光通道,更成为激活水岸经济的“黄金水道”。航线将北京太古坊、郎园Station、798·751艺术区等沿岸商圈依次串联。郎园 Station文创园曾因临水不亲水而冷清的东北角,如今成了黄金旺地——“言”书店的读者可临窗望绿,“林间甲板”咖啡馆的悬挑平台已座无虚席,营业额也同比上涨10%,跻身区域前三。冰激凌车、咖啡快闪店次第涌现,空置商铺几近满租,文化创意、数字科技等高附加值企业纷纷入驻,形成“日咖夜酒+文化体验的全时段消费生态。
即将落成的北京太古坊,以生物多样性理念融合滨水景观,将成为水城共融的商业新地标;而798·751艺术区、丽都商圈的联动,更让坝河沿线化作文旅商融合的消费热土,让流淌的河水成为带动区域发展的“活力源泉”。这条拥有八百年历史的漕运古道,正逐步转型为世界级滨水经济区,实现从“单一河道”到“水城共融”的华丽蜕变。

对蓄滞洪区河岸空间进行生态重塑
船行至坝河口蓄滞洪区,两岸树木林立,不同颜色的树叶层次分明,也让游船两岸的景观更加丰富。“我们对坝河口蓄滞洪区的河岸空间进行了全面生态重塑。沿河岸线栽种的1.15万株树,涵盖了39种乡土观赏树种,形成了层次丰富、四季有景的生态绿廊,也成为秋季打卡坝河的最美风景线。此外,工程还保留了原有的成片林带与大树小岛,为白鹭、夜鹭等鸟类提供了栖息之所,并与周边农田形成了完整食物链的大美野趣生态空间。”马海涛介绍。
今年9月30日,坝河口蓄滞洪区建设工程已面向社会开放,目前正推进景观绿化、闸房装修等收尾工作,计划12 月底前全面完工。该工程治理范围为坝河机场第二高速路至入温榆河口段,全长6.7公里,建设面积达248.38公顷。
坝河作为温榆河支流,西起东北护城河,东至金盏乡沙窝汇入温榆河,全长 21.7 公里,流域面积 163.1 平方公里,是北京市“西蓄、东排、南北分洪”防洪排水体系中“东排”与“北分洪”的核心通道,直接承担中心城区及城市副中心的防洪排涝任务。
据了解,该工程新建了2处蓄滞洪区,总调蓄容量达338万立方米。目前3座分退洪闸、1座节制闸及1座船闸已完工,1座31米高的水情观测塔主体工程也已完工,既满足汛情精准监测需求,平时还能作为观光眺望设施,实现功能复用。
力争“十五五”贯通43.4公里慢行系统
目前,坝河两岸21公里滨水慢行系统已实现贯通,形成“步道+骑行道”的复合型交通网络,13座跨河桥完成桥下联通,进一步提升了滨水空间的可达性。第四使馆区段1.5公里林草水岸、酒仙桥路至郎园段2.3公里的山碧桃水岸已经开放,机场第二高速至温榆河段6.7公里滨水空间也于十一前建成并对外开放。沿线配套建设了综合驿站、游船码头及运动场地。
马海涛介绍,朝阳区将力争在“十五五”期间实现剩余慢行系统贯通,达到两岸43.4公里全线连通,上游连接北护城河,下游连接清河-温榆河和北运河的慢行系统。在垂直河流方向,43.4公里滨水绿道将与沿线公园绿道、市政慢行路网连通,实现水网、绿网和路网“三网融合”。
坝河的蜕变,源于治理理念的全方位升级。生态修复层面,通过退堤缓坡、石笼挡墙与复绿护坡优化驳岸形态,保留现状树木并补植乡土树种,构建起“浅水种植区-近水步道-海绵绿地”的立体生态体系。文化赋能层面,深入挖掘漕运历史,打造大运河历史文化名河。
此外,通过坝河滨水空间治理,纵向串联小区、公园绿地等城市资源,为市民提供优质的生态休闲空间,实现“推窗见绿、出门见景”,惠及沿线及腹地空间居民。横向实现水岸共治,打破“水是水、岸是岸”的旧格局,实现了河道、绿地、建筑物融为一体。
文/北京青年报记者 赵婷婷
摄影/北京青年报记者 魏彤
(北京青年报客户端)
上一篇:“候鸟”迁徙游:南北双向迁徙!以旅居解锁文旅新体验 候鸟迁徙南方 候鸟迁徙式旅行
下一篇:看稻浪、观滇池、赴一场运动之约……昆明这个地方,你可别错过了! 看稻浪、观滇池、赴一场运动之约……昆明这个地方,你可别错过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