锦江在铜仁有大小之分,而小江之上横跨着一座侗族风格的单孔多层的人行天桥,一度引起当时身在中南门老街航拍的我的注意和好奇,于是在连续询问过路边的几位当地人后,虽然知悉了一些相关情况,最终还是专门跑到桥的两头去分别打了个卡。


这座“兴市桥”其实地处碧江区的市中心地带,西接大江坪路(原客车站),东南边则是公园路及原市政府所在地。它全长约200米,桥面宽12米,采用的是红墙青瓦的侗族传统设计,外观与碧水白拱相映成趣,算是这里最引人瞩目又确实最具民族特色的地标建筑。

因为桥身“隐藏”着三层商业铺面,当我身临其境后,才发现这里果然“桥如其名”,是个汇聚着各种工艺品、草药、美食和摄影服务的“水上集市”。


可能是我来的时间有点过早了,所以在桥中间来来回回的市民游客数量并不多,大部分店铺也还没开门营业,而这也是我没有继续深入的原因。


由于桥体的确略显巍峨壮观,自然就跟四周的高楼、两岸的绿树融合成“有水、有桥、有大厦”的相当精美的城市画面。兴市桥除了兼具交通、商业与观景等多种功能于一体外,还完美体现了侗族建筑艺术与现代城市功能的融合,是铜仁“智慧马拉松赛道”和“亲水美景”城市名片的一部分。


让我感到意外的是,兴市桥的“年龄”并不大,参阅相关资料:“该桥始建于1992年5月,同年10月竣工,最初为钢筋混凝土人行桥,旨在缩短东城环西路与西城大庆路之间的通行距离。2009年,为提升旅游基础设施,铜仁市启动扩建工程,将其改造为侗族风格的风雨桥,总投资3000万元,于2010年8月完工”。

图文原创:阿陆,喜欢这篇文章的朋友请多多留言,欢迎转发、分享、内容指正、评论、关注和赞赏,希望媒体或个体尊重原创,非本人允许不得转载!欢迎有正义感的网友读者看见“盗版”向内容平台举报和投诉。需要实景照片和视频素材可约,本人独家提供DD代游、代拍、代打卡服务,欢迎洽谈,附赠所有拍摄素材。


据说它不仅仅承载铜仁的城市记忆与文化符号,桥头桥边还是铜仁市民和外地游客的休闲聚集地,所以很明显,兴市桥早就成为铜仁“桥文化”的代表之作,更是当地摄影家们采风的“网红打卡点”。个人觉得如果你到铜仁旅游又刚好住在市区,那么中南门的老街和这座兴市桥,都是非常值得一游的去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