塔克拉玛干沙漠、古尔班通古特沙漠、库木塔格沙漠……新疆沙漠面积超44万平方公里,天山南北的广袤土地上,人与风沙的博弈从未停歇。
日前,中国科协宣传文化部主办、新疆科协承办的“丝路聚英才,助力辉煌70周年”活动启动,采访团深入新疆多地采访调研。在中国科学院吐鲁番沙漠植物园、呼图壁苜蓿科技小院等地,现代快报记者了解科技工作者让沙漠“披绿生金”的传奇故事。
半个世纪久久为功,植物园成为治沙植物“基因库”
吐鲁番被称作“风库”和“火洲”,春季常有10级大风,夏季气温接近50摄氏度、地表极限温度超过80摄氏度,鸡蛋埋进沙窝,不消一会儿就能烤熟。中国最热的盆地,却孕育出最甜的绿洲,坎儿井浇灌的葡萄园满眼青翠,一串串诱人的葡萄低垂在枝蔓下,初来此地的游客或许难以想象,这种微妙平衡是如何达成的?
中国科学院吐鲁番沙漠植物园作为“自治区优秀科普教育基地”,常有老师带着学生来此探寻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答案。这座植物园占地面积150公顷,海拔-76到-105米,是世界上海拔最低的植物园,因“低、干、热”的特点而闻名于世。历时50多年,科技工作者让绿色在茫茫沙海扎下根,保存了700多种荒漠植物,植物园不仅阻挡了沙漠向北侵蚀农田,还打造出一座治沙植物“基因库”。
植物园的前身是始建于1972年的吐鲁番红旗治沙站。“我们刚来到这里时,土地沙化很严重,起风时沙子遮天蔽日,周边不少农民都准备搬走了。我们做过观测,7米高的沙丘平均每年移动28米,没几年一块农田就被沙丘覆盖了。”中国科学院新疆生态与地理研究所二级研究员潘伯荣是最早一批来到这里从事治沙的科技工作者,如今他仍担任植物园的名誉主任。他回忆,当时最怕刮大风,一场风沙来袭,苗圃里辛辛苦苦培育的植物都给毁了,甚至大风能把屋顶掀掉,室内作为研究素材的水培幼苗全部被冻成“冰坨子”。
水,是治沙最珍贵的资源,固沙植物必须有水源滋养才能生存。当年,治沙站周边仅有一座坎儿井,村庄里的农作物都靠它灌溉,只有到冬季农闲时,治沙站才能使用这处水源。潘伯荣笑言,“一株植物种下去,我们只舍得浇一瓢水。什么植物能在我们这里生存,它肯定就能用在防风治沙的工作中!”
针对当地气候、土壤和风沙特点,科技工作者从西北各沙区引种固沙植物。他们慢慢摸索出,治沙不是靠某一种植物“单打独斗”,而是要根据不同植物的特点让其“各展所长”,沙拐枣、梭梭、红柳、胡杨等10多种优良抗风固沙耐旱植物逐步选育成功,沙地慢慢被绿色覆盖。
沙拐枣属植物可以算是植物园的“镇园之宝”,它们对吐鲁番的环境适应性很好,于是研究人员广泛引进各种沙拐枣。直至2013年,该园收全了中国沙拐枣属的所有种类。如今,新疆、内蒙古、宁夏很多地方治沙使用的沙拐枣,都是从吐鲁番沙漠植物园引种的。
“点沙成金”的N种方法,科技让治沙产生经济效益
在吐鲁番治沙取得成效后,潘伯荣与同事们又将目光投向南疆的塔克拉玛干沙漠。
这是我国最大的沙漠、世界第二大流动沙漠,楼兰、精绝等古老文明最终都湮没在茫茫沙海中,因此这里也被称作“死亡之海”。上世纪90年代,为了解决石油勘探开发的交通问题,一条纵贯沙漠的公路开建。
公路北起轮台县南至民丰县,沙漠段长达400多公里。“跟修路同步,我们开始研究防沙问题,用草方格固沙防风,用沙拐枣做先锋,虽然它抗盐性不强,但生长速度快,再搭配红柳、梭梭,建立起了全线的防风工程。”潘伯荣介绍,1995年这条沙漠公路终于完工,沿线沙地也都被植物牢牢“锁住”。
50多年来,吐鲁番沙漠植物园引种驯化成功的荒漠植物资源,为新疆“三北”防护林工程、防沙治沙工程、退耕还林还草工程、沙漠公路防护林工程,以及干旱地区城市防护绿地建设工程提供了上百万株荒漠植物苗木和50多吨种子,为我国荒漠化防治、沙产业发展等作出了突出贡献。
如今,塔克拉玛干沙漠已经有4条公路贯通,还有3046公里的绿色防护带合围环绕,当地百姓形容这是给沙漠“锁边”。在人与风沙的博弈中,科技工作者摸索出因地制宜的路子。
以“沙漠人参”肉苁蓉为例,其药用价值较高,一度被盗挖严重,成了濒危植物。研究人员充分利用吐鲁番沙漠植物园栽植的红柳等寄主植物,将管花肉苁蓉引种成功,治沙与药材种植相结合产生出经济价值。目前,新疆已形成了环塔里木盆地、吐鲁番盆地及准噶尔盆地沙区的3个肉苁蓉集中连片产区。新疆年产肉苁蓉干品1万余吨,占全国年产量的80%以上,对当地农牧民增收贡献巨大。
治沙不能只依靠单一植物,也不能只依靠单一领域的科技人才。在新疆呼图壁苜蓿科技小院,新疆农业大学草业学院的师生与呼图壁种牛场有限公司合作,深耕草业科学研究。他们用种牧草的思路,让苜蓿在沙地扎根,这里培育的苜蓿品种,也在塔克拉玛干沙漠锁边工程中发挥重要作用。
如今,和田地区洛浦县的成片沙丘被紫花苜蓿取代。科技小院的首席专家、新疆农业大学草业学院张树振副教授介绍,沙漠边缘的水资源格外珍贵,他们应用“分根区交替地下滴灌”技术,在原有基础上节水25%,并保持干草亩产在1吨以上。讲到沙漠发生的变化,他难掩兴奋,“苜蓿种植起到了改良沙地的作用,土地盐碱度显著下降,经过改良的沙地未来还能种上经济价值更高的玉米、棉花等作物!”
治沙绝非简单的“大力出奇迹”,一代代科技工作者摸索出“以水定绿”的准则。在水资源有保障的区域,可以种植果树、玫瑰等经济作物;在水资源相对紧张的地区,则采用草与灌木结合的方式,让植物根系拴住沙丘;在水资源更为稀缺的地方,则采用“草方格+光伏发电”的模式,光伏发电板和草方格都能降低风速、减弱气流、阻风挡沙,可以改善沙地表层土壤水分条件、抑制沙尘暴发生。各领域的科技工作者以不同的方式贡献智慧,用科技之力让沙漠诞生出“披绿生金”的奇迹。
传播科学治沙知识,传递“不向沙漠低头”的精神
未来,我们能把浩瀚沙海全都变成绿洲吗?“人定胜天”的豪迈,在人与风沙的博弈中并不适用。
“荒漠和荒漠化,是两个截然不同概念。我们要阻止荒漠化,但不可能消灭荒漠,也不应该消灭荒漠。”康晓珊毕业于中国科学院新疆生地所,从事荒漠植物研究多年,如今她是吐鲁番沙漠植物园专职科普人员。她向现代快报记者解释道,荒漠是陆地生态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对维护生物圈生态平衡不可或缺。而荒漠化则主要针对的是因人类过度开发利用导致的荒漠化和沙化土地。
无论是吐鲁番的流沙地治理,还是塔克拉玛干沙漠锁边,本质都是“荒漠化防治”,目的是避免沙漠移动、扩张对人类社会发展造成危害。康晓珊说:“从人类的视角看,沙漠可能意味着贫瘠荒凉,但从生态学的角度看,它的生态系统也是一座基因多样性的宝库。”
在她眼中,荒漠植物不仅仅是荒漠化防治的“武器”,更是可敬的朋友。在荒漠植物主题科普实践活动中,康晓珊向公众传播荒漠化治理的知识,介绍荒漠植物的神奇特性,讲述老一辈科学家在流沙地上创建中国最大的温带荒漠植物园的艰辛历程。
今年9月是首个全国科普月,吐鲁番沙漠植物园迎来大批游客,不少孩子来到这里参与科普活动。康晓珊的精彩讲解,让孩子们瞪大了眼睛,感慨荒漠植物的坚韧。她告诉记者,“我希望在传递知识的同时,让孩子们能学习荒漠植物在恶劣环境中成长的精神。逆境不能阻止绿色扎根,孩子们成长过程中也要有面对逆境的勇气。”
康晓珊将目光投向远方说道:“未来,人与风沙的博弈也不会停止,仍要科学抚育才能发挥绿色屏障的生态功能。希望通过我的科普讲解,让下一代也能继承前辈们‘不向沙漠低头’的勇气。”
现代快报/现代+记者 是钟寅
上一篇:2025年“超级黄金周”酒店业观察:2350万接待人次背后的文旅新图景 超级黄金周酒店价格上涨 超级周黄金走势分析
下一篇:当葡式风情“遇见”横琴会是怎样?这场嘉年华带你沉浸式体验 当葡式风情“遇见”横琴会是怎样?这场嘉年华带你沉浸式体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