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 2025 年国庆中秋双节的假期余额清零,一份沉甸甸的文旅市场成绩单正式出炉,瞬间点燃了整个行业的热情。文化和旅游部最新公布的数据显示,这个长达 8 天的 “超级黄金周”,全国国内出游人次达到了惊人的 8.88 亿,较 2024 年国庆 7 天假期增加 1.23 亿人次,同比增长 16.1%;国内出游总花费更是突破 8000 亿大关,以 8090.06 亿元的规模创下新高,较去年同期增加 1081.89 亿元,同比增长 15.5%。这两组亮眼的数据,不仅直观展现了我国文旅市场的强劲复苏态势,更折射出大众消费需求的持续释放和文旅产业的蓬勃活力,成为观察当下中国经济民生的一扇重要窗口。
要真正读懂这份成绩单的分量,首先需要从数据背后的 “时间差” 和 “规模差” 入手。2024 年国庆假期为 7 天,而 2025 年因中秋与国庆叠加,假期延长至 8 天,多出的 1 天时间为大众出行提供了更多可能性。但即便抛开假期天数的差异,单从日均出游人次来看,2025 年双节期间日均出游 1.11 亿人次,2024 年国庆日均出游约 1.09 亿人次,依然实现了小幅增长,这意味着人们的出游意愿并未因假期天数的自然增加而稀释,反而呈现出更加强烈的出行热情。从消费端来看,8090.06 亿元的总花费对应的日均消费额约为 1011.26 亿元,2024 年国庆 7 天日均消费额约为 1001.17 亿元,消费强度的提升,说明游客在出行过程中不再满足于 “走马观花” 式的浅层体验,而是更愿意为高品质的服务、有特色的产品和深度的文化体验买单,文旅消费正从 “量的积累” 向 “质的提升” 加速转变。
那么,究竟是什么样的力量,推动着 2025 年双节文旅市场迎来如此火爆的局面?答案藏在各地精心打造的文旅产品矩阵和不断升级的消费场景中。这个假期,“红色旅游” 持续升温,成为许多家庭出行的首选。从北京天安门广场的升旗仪式到陕西延安革命纪念馆,从贵州遵义会议会址到江西井冈山革命根据地,处处可见身着校服的学生、举着国旗的老人和全家同行的游客。数据显示,全国重点红色旅游景区接待游客量同比增长超过 20%,不少景区推出的 “红色研学” 活动,如模拟红军长征路、体验革命时期的生产生活等,让游客在沉浸式体验中感悟红色文化,传承红色基因。这种将红色教育与旅游体验相结合的模式,既满足了大众的精神文化需求,也让红色旅游摆脱了以往 “说教式” 的刻板印象,变得更加生动有趣,吸引了越来越多年轻群体的参与。
除了红色旅游的火热,“丰收” 与 “中秋” 两大主题的深度融合,也为这个假期增添了浓厚的节日氛围。金秋十月正是丰收的季节,各地依托当地的农业资源,推出了一系列接地气的丰收主题活动。在山东潍坊,游客可以走进田间地头,亲手采摘成熟的苹果、柿子,体验农耕乐趣;在安徽黄山,稻田艺术展吸引了众多摄影爱好者,金黄的稻田里,用不同颜色稻谷勾勒出的中秋月亮、玉兔等图案,成为网红打卡点;在四川成都,中秋民俗市集热闹非凡,手工月饼制作、兔儿爷彩绘、传统花灯 DIY 等活动,让游客在动手体验中感受传统节日的魅力。这些将自然风光、农耕文化与节日习俗相结合的产品,不仅拉近了城市与乡村的距离,也让游客在休闲度假的同时,感受到了传统文化的深厚底蕴,实现了 “旅游 + 农业 + 文化” 的多元价值融合。
入境旅游的强势回归,是 2025 年双节文旅市场的另一大亮点。随着我国入境政策的持续优化、国际航线的不断恢复以及文旅部门对海外市场的积极推广,越来越多的外国游客选择在双节期间来到中国,感受中国的节日氛围和独特魅力。从北京故宫、上海外滩到西安兵马俑、桂林漓江,随处可见外国游客的身影。为了更好地服务入境游客,许多景区推出了多语言导览服务、外币兑换点和中英文标识,部分城市还开通了 “节日专属” 旅游专线,串联起当地的热门景点和特色商圈。来自文旅部的统计显示,2025 年双节期间,入境游客数量同比增长超过 30%,其中东南亚、日韩以及欧洲部分国家的游客增长最为显著。入境旅游的复苏,不仅为我国文旅市场注入了新的活力,也成为促进中外文化交流的重要桥梁,让世界看到一个更加开放、多元、有魅力的中国。
非遗体验的 “破圈” 传播,同样为这个假期的文旅市场增添了不少亮色。如今,非遗不再是博物馆里静态展示的文物,而是成为融入大众生活的 “活态文化”。在江苏苏州,苏绣体验馆里,游客可以在非遗传承人的指导下,拿起针线学习基本的刺绣技法;在浙江杭州,油纸伞制作工坊前排起了长队,游客们亲手绘制伞面,感受传统工艺的精美;在云南丽江,纳西族的东巴纸制作技艺吸引了众多年轻人,他们不仅学习造纸过程,还将自己制作的东巴纸做成笔记本、书签等文创产品,作为独特的旅行纪念品。
此外,许多地方还将非遗元素融入到演出、展览中,如河南洛阳的 “唐宫夜宴” 实景演出,将唐代乐舞与现代科技相结合,再现了盛唐时期的文化盛景,每场演出都座无虚席;广东潮州的非遗美食节上,广绣、潮绣装饰的餐桌,搭配着潮州牛肉丸、腐乳饼等非遗美食,让游客在 “舌尖上的体验” 中感受非遗的魅力。非遗体验的走红,说明传统文化正以更加鲜活的方式走进大众视野,成为文旅消费的新增长点。
科技的赋能,也让 2025 年双节的文旅体验实现了 “升级换代”。如今,越来越多的景区和文旅场所借助 5G、VR、AR、人工智能等新技术,打造沉浸式、互动式的旅游场景,让游客获得前所未有的体验。在上海迪士尼乐园,全新推出的 “星际穿越” VR 项目,让游客仿佛置身于浩瀚的宇宙中,与外星生物互动;在河南郑州的只有河南・戏剧幻城,利用全息投影技术打造的 “幻城” 秀,将历史故事与光影艺术完美融合,让游客在震撼的视觉效果中感受中原文化的厚重。
在陕西西安的秦始皇陵博物院,AI 导览机器人成为游客的 “贴心助手”,不仅能精准讲解文物背后的故事,还能根据游客的兴趣爱好推荐个性化的参观路线。科技与文旅的深度融合,不仅打破了传统旅游的时空限制,丰富了旅游体验的形式,还提高了景区的运营效率和服务质量,让 “智慧旅游” 从概念走向现实,成为推动文旅产业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动力。
惠民便民措施的持续落地,也是激发双节文旅消费潜力的重要因素。为了让更多人能够享受到旅游的乐趣,各地文旅部门和景区推出了一系列优惠政策:部分国有景区实行门票减免或打折优惠,如安徽黄山风景区在双节期间门票半价,四川九寨沟景区对全国游客免门票;许多城市推出了 “旅游消费券”,通过线上平台发放,涵盖景区门票、酒店住宿、餐饮购物等多个领域,直接刺激消费。
交通部门也加大了运力投放,增开了多趟旅游专列和旅游专线巴士,优化了公交、地铁的运营时间,让游客出行更加便捷。此外,针对假期可能出现的人流高峰,各地提前制定了应急预案,加强了景区的人流管控、食品安全监管和疫情防控工作,确保游客能够安全、舒心地度过假期。这些惠民便民措施,既降低了游客的出行成本,又提升了旅游的舒适度和安全感,让更多人愿意走出家门,参与到文旅消费中来。
回顾 2025 年国庆中秋双节文旅市场的表现,我们看到的不仅是一组组亮眼的数据,更是我国文旅产业在复苏中创新、在创新中发展的生动实践。从红色旅游的持续升温到非遗体验的 “破圈”,从入境旅游的强势回归到科技赋能的智慧旅游,每一个亮点都折射出文旅产业的多元化、高品质发展趋势,也反映出大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追求。
展望未来,随着我国经济的持续稳定发展、消费结构的不断升级以及文旅产业的不断创新,文旅市场有望迎来更加广阔的发展空间。但同时,我们也需要看到,文旅产业的高质量发展还面临着一些挑战,如部分景区产品同质化严重、服务质量参差不齐、生态环境保护压力增大等。这就需要各地文旅部门和市场主体进一步挖掘文化内涵,打造特色产品,提升服务水平,推动文旅产业从 “流量红利” 向 “质量红利” 转变,从 “单一观光” 向 “多元体验” 转变,让文旅产业真正成为推动经济增长、满足人民美好生活需求的重要支柱。
2025 年双节文旅市场的火爆,是一个美好的开端,它让我们看到了文旅产业的无限潜力和活力。相信在未来,随着更多创新产品的推出、更多优质服务的落地、更多科技元素的融入,我国文旅市场将持续焕发新的生机,为人们带来更多美好的旅行体验,也为中国经济的高质量发展注入更强劲的动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