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环球网
【环球网消费综合报道】今年十一中秋“双节”叠加,形成了长达8天的假期。全国上下涌动的人潮和火热的景点以及演艺等项目,假日消费呈现“多点开花”的新图景。
文旅融合深化,沉浸式体验激活新需求
交通运输部数据显示,假期前八日,全社会跨区域人员流动量累计预计超24.32亿人次,创下历史同期新高,日均3.04亿人次,同比增长6.2%。庞大的客流主要集中于京津冀、长三角、粤港澳大湾区、成渝等核心城市群,展现了区域经济发展的强大引力。
文旅消费无疑是本次假期最耀眼的亮点。从北京前门步行街的游人如织,到上海外滩的灯火璀璨;从横店影视城沉浸式项目前的长龙,到广西街头餐馆外的排队盛景,处处都是热闹非凡的景象。
在这股热潮中,文化演艺市场尤为亮眼。以《西安千古情》为代表的演出,通过《半坡之光》《周韵秦风》《大唐盛世》等壮丽篇章,将周秦汉唐的恢宏历史娓娓道来,让观众仿佛穿越时空。“今年的演艺项目火热。沉浸式体验互动,门票很值。”一位观众在看完演出后由衷赞叹。这种深度互动的文化体验,不再是走马观花,而是心灵的共鸣,成为文旅消费升级的生动缩影。
图片由环球网记者拍摄
年轻群体崛起,“新玩法”重塑假日经济
值得注意的是,假日消费的人群结构正在发生深刻变化。以95后为代表的年轻一代正迅速崛起,成为旅游消费的绝对主力。飞猪数据显示,假期出行客单价同比提升14.6%,其中95后游客的预订人次占比最高。
年轻人正以其独特的消费偏好,重塑着假日经济的格局。美团数据显示,“味蕾游”(为美食而旅行)、“赛事游”等新业态持续激活消费潜力。更值得关注的是,当大城市景点人满为患时,越来越多年轻人选择“奔县”,将目光投向风景独特、文化底蕴深厚的县城与小镇。山西应县木塔、贵州镇远古城等地,凭借其独特的魅力,成为社交媒体上的新晋“网红”打卡地,为县域经济带来了新的增长点。
供需同频共振,消费升级趋势明显
消费市场的繁荣,得益于政策与市场的同频共振。假期前后,各地通过发放消费券和落实以旧换新政策,有效激发了居民消费潜力。例如,四川统筹发放4亿元消费券,覆盖餐饮、零售、文旅等重点领域。
从供给端看,品质化、个性化、体验式消费成为主流。据商务部监测的主要电商平台数据,假期前四天,绿色有机食品、节能家电、智能家居产品销售额均实现两位数增长,折射出民众消费理念的升级。
年轻力量的崛起、消费模式的创新,正共同推动中国消费市场向着更高质量、更多元化的方向稳步迈进。(文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