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日报记者 刘军国
工作中的海红(右)。 良渚文化志愿者总队供图
核心阅读
在浙江杭州良渚博物院,活跃着一支银龄志愿者队伍,他们不仅为游客提供精彩生动的讲解,还发挥各自特长助力良渚文化焕发出新的活力。71岁的海红作为其中的一员,已经在这里服务了15年,她曾凭借年度超2000小时的服务时长被评为“杭州市功勋志愿者”。她自豪地说:“良渚文化像一本书,我们与游客一同阅览。”
一张工作证、一件别着徽章的蓝色马甲、一个“小蜜蜂”话筒,这是良渚文化银龄志愿者海红日常的工作所需。在位于浙江杭州市余杭区的良渚博物院,71岁的海红留着干练的短发,声音洪亮。
“从2010年4月加入良渚文化志愿者总队至今,我在这里当了15年志愿者。”海红自豪地说,“良渚文化像一本书,我们与游客一同阅览。”
在良渚文化志愿者总队,65岁以上的银龄志愿者有77位,他们服务于良渚博物院和良渚古城遗址公园。
精心准备 细致讲解
在杭州生活了几十年的海红,退休前做财务工作。现在,她讲起良渚文化,总能让游客听得津津有味。
“一定要去看看良渚古城遗址公园,爬上大莫角山。沿着木栈道拾级而上,走到古城的中心,视野非常开阔,站在那里环顾四周,想象自己站在巅峰……”在良渚博物院文明圣地展厅的古城沙盘模型前,海红正为大家讲解。
除了讲解词,她还会提前做好功课,准备与生活相关的话题。比如讲到稻作文明时,她会提到余杭区现在稻谷的收成如何等,以此拉近听众与历史的距离。
海红格外关注那些远道而来的游客。“好不容易来一趟,不能让他们失望而归。”海红说。多年前,一对上海的夫妻带着朋友来良渚博物院参观,没有约到正式讲解员,海红主动请缨,解说精彩生动,对方非常感激。
不久后,一封感谢信寄到博物院,里面有一套对方在2010年上海世博会担任志愿者时收集的徽章,送给海红作纪念。徽章被海红郑重地放在掌心,像是志愿者跨越时空的精神交汇,这封信她珍藏至今。
“一场讲解大概持续90分钟,别看现在这么流畅,都是一段一段‘啃’下来的。”海红回忆,良渚博物院建成开馆后,她和先生多次来参观,先生专门找了很多书了解良渚文化。
“是他鼓励我来当志愿者的。”海红说。从一份5万字的讲解词开始,她一段段拆解、理解,转化成自己的语言。那时,家里的书桌上总放着A4纸打印的讲解词,先生陪她一起研究,并成为她坚定的支持者和首位听众。
15年来,海红将退休后的精力投入到“再上岗”的志愿者身份中,她曾凭年度超2000小时的服务时长被评为“杭州市功勋志愿者”。
人尽其才 各展所长
早上8点,良渚文化志愿者何爱国提前来到博物院,跟队员们一起做服务准备。他们打算先听一听对方的讲解,看看还有哪些地方可以讲得更清晰。这个方法是海红传授的。
目前在岗的很多志愿者都是海红的学生。“良渚文化的这本书,是我们要反复看的。”海红觉得,“看书”要有自己的理解。她总是指导新志愿者,不要背稿子,要做功课,去了解历史、熟悉器物,尽量脱稿。
银龄志愿者人数不算多,约占良渚文化志愿者总人数的10%。但在良渚文化志愿者总队队长梁中平看来,这10%是中坚力量。“‘银龄’代表着更丰富的社会阅历和知识储备,这是他们的优势所在。他们最大化地发挥着传帮带的作用,让整个团队都受益匪浅。他们有着严谨、认真的工作态度,常常在重大活动中带领年轻志愿者一起讲解,这种精神感染了这里的每名志愿者。”梁中平说。
海红夸起自己的队友:“马志敏、蔡红英夫妇,退休前曾在国外参与援建工作多年,外语一流。他们是双语志愿者的中坚力量,多次为外国游客讲解良渚文化。退休空乘培训师钟煜老师,一看到他呀,我们的志愿者就会不自觉地把背挺得笔直!”
银龄志愿者中,有的擅长剪纸,有的会篆刻、摄影,良渚文化志愿者总队因此开发了多元化服务,实现人尽其才。
2025年“五一”期间,良渚博物院面向大众开放的剪纸体验活动由75岁的银龄志愿者吴健民授课。一把剪刀、一张纸,剪出良渚古城的神人兽面纹、玉鸟……传统文化以另一种灵动的方式展现在大众面前。
每年的节假日,类似的特色活动中都会出现银龄志愿者的身影,他们让游客在良渚有了更丰富的文化体验。
终身学习 老有所乐
可以说,这批银龄志愿者是和良渚博物院一同成长的。他们见证着良渚博物院的发展,也经历了2019年良渚古城遗址申遗成功那激动人心的时刻。自那以后,这里举办的活动越来越多,还吸引了许多国际友人参与。银龄志愿者们由衷地为自己是良渚文化传播者的一员而感到高兴。
良渚文化志愿者总队将65岁以上的志愿者组为银龄小分队。考虑到大家的身体情况,团队对于年龄超过70岁的志愿者不再有志愿时长的要求,但他们还是经常来帮忙分担工作。
在这里,银龄志愿者们不仅是文化的传播者,也是终身学习者。良渚博物院组织的考古讲座、手工活动、文化沙龙,他们积极参加;图书馆开放日,他们不约而同地集合在一处,针对不懂的问题反复查阅资料、交流探讨。
“终身学习”“大家庭”……采访过程中,银龄志愿者们反复提及这些关键词。他们说,自从成为志愿者、开启讲解工作,自己对展陈的文物有了更深的了解和感情,外出旅行时也会更关注当地的博物馆。
良渚博物院不远处的中国国家版本馆杭州分馆和中国历代绘画大系典藏馆落成开放后,银龄小分队组织了春游、秋游,去这两处文化地标探寻中华文明的魅力。
银发苍苍,依然心如赤子;年届古稀,依然好学不倦。海红说,良渚文化银龄志愿者的身份已经成为她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吴健民说:“大家在这个平台上互相学习、交流,只要身体允许,我一定不离开这个群体。”78岁的银龄志愿者陈中柱说:“我们的队伍很有凝聚力。老有所为,老有所乐。”
《 人民日报 》( 2025年09月16日 13 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