峨眉山-乐山大佛,位于中国四川省西南部,1996年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世界文化和自然双重遗产。四川峨眉山以雄秀神奇的自然风光、典型的地质地貌、保存完好的生态环境、丰富的动植物资源、厚重的历史文化底蕴成为人类的瑰宝。当地坚持资源保护与民生发展相结合,探索出一条平衡世界遗产保护和可持续旅游的绿色发展之路。今天的《活力中国调研行》,跟随记者一起去峨眉山看看。
知识赋能 文旅创新
登山冷线“热”起来
在峨眉山景区,记者见到了一位正在为游客生动讲解的导游梁东。与普通导游不同的是,作为峨眉山文化和自然遗产研究院的工程师,他对峨眉山珍稀动植物的分布了如指掌。
景区今年创新推出“探寻峨眉的生命”生态游项目后,梁东将自己的科研工作和知识分享给大家,吸引了大量游客报名,不少家长更是专门带着孩子前来。
让更多游客了解自然,亲近自然,成为峨眉山创新文旅产品的一把“钥匙”。生态专家带队进行生态游,举办越野挑战赛,一系列创新举措让以往游客稀少的登山冷线“热”了起来。
总台央视记者 李啸虎:这里是峨眉山景区的徒步步道,从我所在的地方出发,总长20多公里的两条徒步路线,是峨眉山生物多样性分布最为广泛密集的区域,有着藏猕猴、珙桐等多种国家保护动植物。以往人们大多选择乘坐摆渡车和索道,直接前往山顶打卡。如今,越来越多的游客选择徒步路线,体验生态之美。
今年1—8月,峨眉山景区徒步登山游客达36万人次,同比增长40%左右。强化遗产价值保护,给峨眉山带来了生态流量。截至9月8日,峨眉山景区累计接待游客达480万人次,同比增长4.9%。
峨眉山景区管委会文旅局局长 尧斌:我们也是利用这些自然奇观来做了很多的文创产品,今年暑期七八月份,我们景区的文创品牌“峨眉记忆”,它的销量增长就超过了20%。
遗产保护“黑科技”
助力文物数字化保护
乐山大佛是华夏文明中石窟造像艺术与山水景观完美结合的突出范例。遗产价值保护,离不开一群“幕后守护者”的努力,他们应用了哪些“黑科技”?
当记者来到乐山大佛石窟研究院时,正赶上工作人员操作无人机对石窟进行巡检。工作人员告诉记者,无人机巡检的精度可以达到毫米级,能够判断一些肉眼无法看到的微小裂隙,巡检效率较人工巡检提高一倍以上。此次巡检,他们又有了新的发现。
乐山大佛石窟研究院馆员 王成:在这个多雨季过后,我们突然发现这边有一条黑色的横线出现,我们也是比较关注,每天都对它进行拍照检查,看看它有没有增长或者变成裂隙的趋势。目前来看,还是比较安全的。
记者注意到,主石窟胸口位置有明显的青苔生长。工作人员告诉记者,石窟也会“生病”。由于常年受到降雨天气影响,它会出现渗水、裂隙等病害,滋生青苔。为了更好地保护石窟,工作人员需要用抗风化、抗开裂的特殊材质进行修复。
与此同时,文物数字化保护工作也在紧锣密鼓地开展中。在研究院里,记者看到一处特别的3D打印模型,它使用红砂岩材料制成,与山上自然本体的石窟质地完全相同。
乐山大佛石窟研究院研究科负责人 杨天宇:我们可以模拟它的环境,比如砂岩之间是有透气性的,现在我们做的这个模型就可以做到1∶1还原,为日后的一些工作实验进行模拟提供了有力支持。我们也可以将文物的信息更好地呈现出来,以后进行展示。
材料问题解决了,开展文物数字化保护还需要精准采集数据。工作人员告诉记者,面对风化严重的文物,他们通过微痕提取技术,在计算机上对近4万张照片进行算法矩阵处理,让这些照片不断叠加,最终呈现出更清晰影像。
不仅文物保护更加精准,在峨眉山,研究人员选取33块具有典型植被特征的区域,对空气、温湿度、负氧离子、PM2.5、地表径流等一些指标进行有效监测,开展动植物保护。
四川省乐山市林业和园林局局长 袁洪:开展极度濒危植物峨眉山拟单性木兰野外救护,截至目前,野外回归植株800余株,并完成峨眉山藏酋猴种群数量和承载能力的调查评估。
绿水青山带动致富
文旅发展向“新”而行
眼下,依托遗产地保护,文旅产品不断推陈出新,让峨眉山收获流量的同时,也给当地老百姓生活带来了新变化。
早上8点,位于峨眉山市胜利街道的这间抄手店忙碌了起来。店主张安秀麻利地准备早餐,54平方米的小店里几乎坐满了顾客。
张安秀告诉记者,这几年来峨眉山旅行的游客越来越多,他们的收入也跟着不断增加。为了更好地展示峨眉山,她特意在墙壁上挂了一幅景区线路图。
抄手店店主 张安秀:我老公要给他们介绍,说我们这里哪里好,哪里有景点值得去,我给游客们说起峨眉山真的有自豪感。
受到父母影响,张安秀在外闯荡的儿子也回到峨眉山成为一名交警,加入守护绿水青山的队伍。他告诉记者,峨眉山让他们的日子越来越红火,他有责任守护好这片山林。
保护好遗产地,不仅是张安秀一家人的想法。目前,峨眉山市正全面实施重点行业强制性清洁生产审核,推动资源型、高耗能企业加速清理,引导水泥等企业绿色化转型,这家水泥生产企业就在加紧技改。
四川峨胜水泥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制造厂环保主管 周扬:公司累计投资9000多万元进行氮氧化物深度治理,目前氮氧化物排放浓度比实施改造前削减约1500吨每年。
高耗能产业退出,“轻净”产业上线。峨眉山凭借独特的生态优势,持续发展食品饮料和茶产业。目前,规模以上工业企业清洁能源使用率达95%以上。2024年万元工业增加值能耗下降2.3%。
产业转型的同时,遗产地所在地乐山市,还大力改进提升城市文化内涵,将文旅消费由传统景区模式,向城市空间延展,减轻景区承载压力。聚焦文化创意、赛演娱乐、特色美食、康养旅居四大特色产业,乐山市下半年将举办近30场重大赛事和演艺活动,丰富消费业态和场景。
四川省乐山市文化广播电视和旅游局局长 高志飞:让游客到乐山来,体验到不仅仅是景区游,还有城市游、地方民俗游,让遗产保护和文旅开发有机地统一结合起来。
在世界遗产保护中可持续发展,今年1—8月,乐山市接待国内游客超8580万人次,同比增长20%,接待入境游客21.93万人次,同比增长35.25%。
监制丨王琰 岳群 刘超 裴奔 郑直 制片人丨梁丽娟 王凯博 记者丨李啸虎 白璐 郑轶 摄像丨范建峰 编辑丨张昊 张博
(央视新闻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