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转自:人民网-安徽频道
夏日炎炎,蒙城大地的文旅消费市场却比气温更热。从博物馆里的沉浸式体验到图书馆的“文化纳凉”,从夜间集市的烟火气到电竞赛场的欢呼声,一系列特色文旅活动持续上演,让市民和游客在清凉与欢乐中感受城市文化魅力,也为暑期经济注入强劲活力。
文化场馆成“顶流”,传统与创新碰撞火花。“画文物的时候,我好像在和4000多年前的先民对话。”12岁的葛彪握着画笔,在蒙城县博物馆尉迟寺遗址展厅里认真勾勒大口陶尊的轮廓。这个暑期,蒙城县推出的“我在博物馆画文物”活动,吸引了200余名青少年参与,98幅优秀作品不仅在馆内展出,更通过公众号收获4373次阅览量。孩子们在笔尖与文物的对话中,读懂了日、月、山符号里的远古智慧,也爱上了这座“第二课堂”。
不止于此,博物馆里的热闹从白天延续到夜晚。“博物馆奇妙夜”活动中,“声光电”技术复原的5000年前尉迟寺遗址场景,让游客仿佛穿越到远古先民的生活之地;“文化侦探”游戏解锁隐藏展品秘密,《国家宝藏》等纪录片循环播放,30余款以庄子、万佛塔为灵感的文创雪糕、纸雕灯成为“打卡神器”。连续20余天火爆的特色集市上,非遗手作、创意潮物与咖啡美食相遇,让博物馆既“有料”又“有趣”。
而在县图书馆,1000多个座位座无虚席,日到馆客流达3000人次。市民们手捧书籍,在清凉环境中“充电”,国学诵读班、21天阅读打卡等活动,让“文化纳凉”成为避暑新时尚。“既能消暑,又能学知识,这才是暑假该有的样子。”市民李锡源的话道出了许多人的心声。
夜间经济“不打烊”,烟火气里藏着新玩法。夜幕降临,蒙城县的文旅消费活力不减。7月12日起,县博物馆院内的露天电影准时开播,《建国大业》《长津湖》等红色影片与《哪吒》《如果国宝会说话》等作品轮番登场,既让孩子们收获知识,也让成年人重拾童年记忆。“和孩子一起坐在星空下看电影,比在家刷手机有意义多了。”市民尚王朝说。
蒙城县奥体公园的夜空则被科技点亮。300架无人机腾空而起,瞬间变幻出庄子讲学、万佛塔剪影、鲲鹏展翅等图案,现代科技与传统文化的碰撞,让每晚的表演都围满驻足观赏的市民。“像一场流动的文化展,太震撼了!”带着孩子来看表演的席鹏璐连连赞叹。
更年轻的消费群体在天河广场找到了乐趣。全民电竞大赛现场,上千名观众为选手激烈角逐呐喊助威,场外的特色美食夜市飘出阵阵香气。“打比赛、吃小吃,这才是夏天的正确打开方式。”参赛选手王永安笑着说。据统计,活动期间周边商场人流量同比增长60%,餐饮、零售等商户营业额显著提升,“电竞+夜市”的新模式,让夜间消费火了起来。
火热的消费场景背后,是蒙城县持续优化的文旅服务。今年暑期,当地联合21家文旅企业发放2.64万张文旅消费券,总面额达81.7万元,覆盖景区门票、酒店住宿等多个领域,直接带动消费增长。
在文旅融合的深度上,蒙城同样下足功夫。5家县级研学旅游基地、1家旅游民宿完成验收,小涧镇双锁山成功创建AAA级景区,秋水园民宿入围全国乙级民宿创建名单;62批次、1.6万人次的中小学研学团队走进景区场馆,同比增长超30%,“读万卷书”与“行万里路”在这里完美结合。
蒙城县文化旅游体育局局长张峰表示,从新华社聚焦的大口陶尊,到抖音上30万+浏览量的“蒙城花朝节”;从“五进”活动里的民俗汇演,到“电竞+文旅”的新鲜玩法,蒙城县正以文化为魂、创新为翼,让夏日文旅消费既有温度又有热度,在满足群众美好生活需求的同时,不断擦亮“庄子故里・逍遥蒙城”品牌,书写着文旅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新篇章。(代慧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