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日谈·人在旅途
上观新闻
那一年去海南,旅游公路傍海绕着,骑行团队掠过,穿着红衣,戴着白防护帽,在蓝天白云下构成流线型风景。大桥上,俯瞰海浪吻舔礁石,骑手们争着和我合影。长期在海边生活,他们需要我这样一个衣着怪异的北方佬做参照物。海边的沙梁上,层层叠叠着凤梨,忽想那年去中山摘凤梨,田野里连啃了几个。海边的凤梨好吃,香香甜甜的,也是骑行者喜欢欣赏的风景。
去海边,连续几天,皆会遇到一位老人。老者颀长,穿海色的素蓝,仿佛与大海融为一体。他执拗地站在海边垂钓,犹如一个痴迷大海的孩子。有一次,我好奇地凑过去问他,老人退休快二十年了,最早是民办教师,后来转成了公办。看着一批批孩子成长起来,又看着一批批孩子离开了家乡。老人每天会来海边钓鱼,看看岸边迎风的树,望望波浪滔天的大海。即使有雨的日子,老人也会穿着雨衣来钓鱼。没钓上鱼来,他会踩着沙滩,愉快地回家。回味与海里的鱼斗智斗勇的快乐时光。我看着他新钓上来的大鱼,问他卖不卖,他说:他从来没卖过钓上来的鱼。这些鱼,会让老伴和孙子欢呼雀跃不已。他说:近几年,渔村来了些养鱼人。把海水抽上去,再吐出来,海里的野生鱼比过去少了。自己每天要耐得住劲与鱼儿们斗法。老人边说往事,边看着海浪里的水漂。那一刻,我想到了《老人与海》。
在渔村,果然看到了许多养鱼者。他们大多从外省来,受雇于希望通过养海鱼发财致富的人。鱼池里的鱼,要比大海里的鱼光鲜亮丽,它们在池子里游来荡去,不用担心缺氧。养几年鱼,养鱼人就回内地老家娶妻生子了。他们从没见过海鱼的大山里走出来,来到了宝岛,像种地一样熟练地养鱼,这里是鱼儿们自由的天堂,也是打工者难以走出去的地方。有的养鱼人,充其量到附近的村庄转转,很少会到岛上的城市里游逛。一碗面条足可以充饥,他们很少吃到鱼。鱼死了,也会有人迅速收走。鱼儿们成了观赏物。海南岛的冬天不冷,不用担心忍受寒冷。池子的鱼儿们,未来的路就是走向餐桌;大海里的鱼,大多能在大海里寿终正寝。
从海边到五指山中行,想想海南省真有趣,一个大岛,荡漾在海中,五指山不靠近海岸线,那里的山民不少靠种茶、种地为生。我到一个小山村游览,偶遇一位八十多岁的山民,攀谈起来,他说他一辈子没走出过大山。我问他:你向往海吗?他说,海,不过就比河大一点而已。我们这里的山好、水也好。我不想走出去,山里的空气金不换。望着绕村而过的小河,他说:这河里的鱼,不比海鱼差,还很好逮。机智硕壮的公鸡和母鸡,咯咯叫着,跑向香蕉地了。河边的花生果树,长着花生一样的果实儿。蓝天白云下,这位五指山老农,幸福地看着天空、白云和大山,我也陶醉在他的陶醉里。
海南岛,我去过数次了,每次去旅游,感受会不一样。那一年,在沙滩上,我与鲁院英语班的同学在沙滩上嬉戏,一晃,十五年过去,有的同学成了文坛大家,有的则远离了文学。就像一群喜欢鱼的人,有的人喜欢钓,有的人喜欢吃,有的人喜欢养。旅途中的故事,太多。这海南还是要常来,蓝天白云下的意境,毕竟悠远得多。
原标题:《十日谈·人在旅途 | 戴荣里:蓝天白云下的意境》
栏目编辑:郭影 文字编辑:沈琦华
组稿编辑:吴南瑶
来源:作者:戴荣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