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环球时报
【环球时报报道 记者 苑基荣 任筱楠】编者的话:印度驻华大使馆7月23日发布微博称,“自2025年7月24日起,中国公民可申请旅游签证到访印度”。中国外交部表示注意到这一积极举措,称“推动人员往来便利化符合各方共同利益”。消息发布后,多家印媒报道认为此举将为双方旅游和经贸往来带来积极变化。不少印度用户也在海外社交平台上表示“欢迎中国游客来留下美好回忆”。但不少人也注意到,印度对华旅游签的“门槛”颇高,比如申请者要提交余额不少于10万元人民币的6个月银行流水,还得去北上广三座城市递签。接受《环球时报》记者采访的相关业界人士对印度这一举措表示欢迎,但部分受访人士也对中国公民赴印旅游以及双方展开商务合作表达了谨慎态度。
“赴印旅游咨询量小幅上涨”
“对于想要探索印度的中国游客来说,这是一个好消息。”《印度时报》报道称。在印度驻华大使馆发布上述消息后,当天下午,有中国出行平台数据显示,以印度新德里为目的地的搜索量瞬时增长。众信旅游集团媒介公关经理李梦然告诉《环球时报》记者,印度放开对华旅游签证后,赴印度旅游的咨询量有小幅上涨。
“不期旅行”创始人谭小楠2016年曾前往印度旅游,她在接受《环球时报》记者采访时表示,当时一行4人在印度体验了火车、汽车等多种交通工具,看到了很多不可思议的场景:火车门跟电影里一样,是敞开着的;马路上行人或者车辆遇到牛都要让着它(在印度牛是神圣的)……“不同城市之间文化差异性很大,印度是一个神奇和充满‘冒险性’的国家。”谭小楠说,“印度放开旅游签证后,还想计划再去一趟,但是需要行前规划好路线以及找朋友结伴而行。”她提醒,当地确实存在一定的不安全因素,要避免单独夜行、穿梭于偏僻小巷。饮食方面要避免生食沙拉、果汁等以及吃路边摊。此外,中国公民赴印度旅游最好提前了解当地习俗、宗教文化等。
印度“世界之窗”旅行社中国区负责人董瑞霞接受《环球时报》记者采访时表示,印度对华放开旅游签证的消息发布后,仅24日、25日两天,咨询她前往印度旅游的私信就超过1000条。董瑞霞注意到这部分人群主要有三类:一是曾经去过印度、对当地文化有一定认知的中老年游客;二是被社交媒体上印度异域风情内容吸引的年轻背包客;三是去那里参加展会的企业以及个人。
据《今日印度》报道,在旅游签证被暂停之前,印度的中国游客数量呈现出稳步增长的趋势。数据显示,2011年,约有14万中国游客赴印旅游。此后几年,这一数字持续增长。到2015年,中国游客数量突破20万人次大关。到2019年,中国游客数量达到34万人次,占印度外国游客总数的3%以上。但后来的疫情和两国外交紧张局势改变了这一进程。
作为深耕印度旅游市场23年的业内人士,董瑞霞见证了中印旅游之间交流的起落。她认为,此次印度重新放开对华旅游签证背后有多重考量。首先,中国游客对疫情后复苏的印度旅游业至关重要。此外,印度制造业正面临技术人员短缺问题,中国技术人才的流入可能缓解这一困境。
当地旅游业准备好了吗?
印度历史悠久、文化丰富,众多文化遗产吸引着全球游客前去参观。根据联合国世界遗产中心的数据,截至2025年7月,印度共拥有44处世界遗产。尽管该国的安全、卫生等问题引发游客担忧,但印度移民局公布的数据显示,2023年印度共接待外国游客952万人次,恢复至2019年水平的87.1%。这其中,来自孟加拉国的人数最多,占到近1/4;其次是美国、英国、澳大利亚和加拿大。
《今日印度》在报道中提到,印度长期暂停对中国公民发放旅游签证,这为一些东南亚国家创造了机会。相比之下,越南、马来西亚、新加坡等国目前在中国出境游中占据更大的份额。此外,在争夺中国游客市场方面,印度已明显落后于尼泊尔、斯里兰卡和马尔代夫等邻国。
据董瑞霞观察,目前来看,印度旅游业界对中国游客的回归既充满期待又略显准备不足。她向《环球时报》记者表示,与5年前相比,印度旅游接待体系在硬件设施和服务理念上都有所改进,但在服务标准化等关键细节上仍有短板。她举例说,比如新德里、孟买等主要旅游城市,一批五星级以上酒店进行了针对性改造,甚至有些配备中式早餐选项。此外,通过近5年的基础设施建设,印度一些著名景点之间的车程有所缩短,这为游客保留了参观体力。
“总体而言,印度旅游业对中国游客的回归准备仍不充分且不均衡。这种状况可能导致初期重返印度的中国游客体验参差不齐——选择高端定制游的游客会感受到明显改善,而自由行游客可能仍将面临诸多挑战。”董瑞霞说。
当下,对于是否进一步开发赴印旅游产品,国内不同旅行社也有着不同观点。谭小楠向《环球时报》记者表示,像“不期旅行”主要的服务群体是定制客户,这类客户对旅行要求和体验感比较高,对安全要求也很高。像印度这类目的地,风险相对较大。因此不是很符合该平台的客户群度假需求。
众信旅游5年前就曾推出印度目的地产品,包括印度洒红节等节庆产品系列。“印度方面恢复签证申请后,众信旅游也将继续打造印度旅游产品。”李梦然告诉《环球时报》记者,从之前的产品来看,印度旅游目的地的开发相对集中在北部,未来在打造印度产品时会考虑加入更多南部旅游资源,从而将印度旅游产品进一步丰富起来。但她同样提醒,由于印度医疗、市政等建设相对落后,游客在目的地卫生安全上还需要多加注意。
值得关注的是,中国与印度自2020年至今已经没有直飞航班连接,旅客要想往返于两国之间还需要中转。据《环球时报》记者了解,虽然今年早些时候印度曾宣布就恢复中印直航达成共识,但目前为止仍未有任何相关的航线开航计划被宣布。
申请印度旅游签证,条件有些多
伴随着印度对华旅游签证放开,25日,印度商界也传来新消息。印度《商业旗帜报》25日报道称,据印官方消息人士透露,印度政府对更多中国公司与印度公司建立合资企业在印开展业务持开放态度,特别是在电子制造领域。该消息人士表示,“在电子行业,60%的制造产能在中国,因此印必须对华开展某种形式的合作”。
不少印媒认为,放开旅游签证推动人员往来便利化,也为两国在经贸、科技、教育等领域深化合作带来机会。当下,市场准入是印度商界的普遍关切。尽管印度政府考虑放宽对中国投资的限制,如松绑进口审批规定,并允许中印企业组建合资公司,但实际进展缓慢。印度工商业联合会中国委员会召集人普拉纳夫·沙阿表示:“印度商界希望政府能进一步简化中国技术人员的工作签证流程,加速本地化生产。”
长期从事中印贸易的印度人穆柯杰告诉《环球时报》记者,印度商界对中印合作持谨慎乐观态度。他分析认为,这种态度体现在三个层面:在产业层面,印度企业既认识到对中国供应链的现实依赖,又想逐步实现多元化和本土化;在政策层面,当地企业期待政府提供更稳定的投资环境,特别是简化中国投资和技术合作的审批流程;在合作机制层面,印度一些企业正通过展会、商会等平台积极寻求与中国企业建立直接联系渠道。
“印度恢复向中国公民发放签证,这真是一个好消息。”精通中文、长期为中国人做翻译的印度自由职业者阿西对《环球时报》记者表示,放开旅游签证或许会带动一部分中国商人来印度寻找扩展业务的机会,很多商人第一次来旅游,第二次就来做生意。“现在大家等待的是开通直航的消息。过去5年,印度基础设施的改善很大,缩短了城市之间的通勤时间。”
不少在印工作的中国企业员工也注意到“印度放开对中国公民旅游签证”的最新消息。一位长期在印度工作的中国企业负责人向《环球时报》记者表示,这一消息在很多涉及印度业务的工作群里引发讨论。尤其是对于在印度设有工厂或者与印度有商业合作的公司来说是个难得的积极信号。目前来看,申请印度旅游签证的条件有些多,比如申请者要提交余额不少于10万元人民币的6个月银行流水,还得去北上广三座城市递签。基于此,很多人当下也都保持谨慎理性的态度。
今年4月,中国驻印度大使徐飞洪接受印度主流英文大报《印度时报》书面采访时表示,事实上,部分印度产业界关注的产品,如辣椒、铁矿石、棉纱线在2024财年对华出口实现了超17%、160%、240%的增长。“我们欢迎更多印度优质产品出口到中国,也愿协助印度企业对接中国市场需求,挖掘更多经贸合作潜力。印度企业也可充分利用中国国际进口博览会、中国—南亚博览会、中国国际消费品博览会等平台,到中国寻找采购商和消费者。”
徐飞洪还表示,“我们也希望印方重视中国在经贸领域关切,为中国企业营造公平、透明、非歧视的营商环境,促进中印双边经贸合作达到新的高度,为两国人民带来实实在在的利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