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大理苍洱之间,“旅居” 早已不是新鲜词。从古城的青石板路到洱海的生态廊道,这片土地总能以独特的魅力,让远方的人停下脚步,让久居的人找到归属。
如今,在喜洲镇寺里村中和邑,一场由政策赋能的旅居示范样板村打造正悄然铺展。而在不远处的喜洲古镇旁,清华本科留美博士郭剑飞则以“新村民”的身份,书写着属于自己的旅居幸福篇章。
SUMMER TRAVEL
中和邑:稻田环抱中的旅居样板起步蝶变
“你看这栈道旁的狗尾巴草,风一吹像波浪,旁边就是连片的稻田,住在这里像住在画里。”65岁的中和邑村民小组长赵兴旺站在300多米长的栈道上,望着四周的田园风光,眼里满是笑意。这个 “人少、院空” 的村落,如今正借着旅居的东风,迎来前所未有的变化。
中和邑,这个形如四方印玺的村落,恰好处在喜洲古镇与田园景观区的交汇处,1.5平方千米的土地上散落着89处院落,其中12处是韵味独特的老院落。
收归院落
“四面是稻田,离喜洲古镇、生态廊道只有一两公里,区位太好了。” 赵兴旺的话道出了中和邑的天然优势。而让优势转化为旅居吸引力的,是当地对农村土地“三项制度”改革的深入实践。
“我们以‘三权分置’为重点,通过收归租赁、集体资产盘活,让闲置的院落‘活’起来。” 寺里村党总支书记助理董子超介绍,中和邑旅居示范样板村打造分三期推进,目前一期14个院落的规划已启动。
董子超
喜洲镇寺里村党总支书记助理
目前第一期已经开展了14个院落的规划,通过收归租赁、集体资产盘活的方式收归院落6院,已签订相关租赁合同。这6个院落未来主要布局咖啡工厂、扎染体验、田野餐厅等业态。
改革的红利也逐步显现。非遗传承人杨捷榆如今常年带着大学生、旅居者和孩子们在村里的三弦传习所体验三弦,“以前很少有人知道这个村,现在游客多了,连小朋友都来学传统乐器,村子一下有了生气。”
这种变化背后,是喜洲镇“村级合作社+强村公司” 模式的支撑 ——13个村级合作社携手镇国资公司组建公司,通过金融助力破解资金难题,让资源变资产、资金变股金,村民既能通过租赁获得收益,未来还能参与务工增收,真正实现 “共谋共治共富”。
SUMMER TRAVEL
郭剑飞:从硅谷博士到喜洲“新村民”的温暖栖居
如果说中和邑的起步蝶变是大理旅居产业的 “官方答卷”,那么清华本科留美博士郭剑飞的选择,则是无数人爱上大理的 “个人注脚”。
2022年,从美国硅谷互联网大厂辞职的郭剑飞,在国内辗转多座城市后,于喜洲停下脚步。“喜洲是最能代表大理的地方,白族文化原真性十足,远离喧嚣,却处处有生活美学。”
“我从没觉得自己是‘新大理人’,我觉得我就是生活在大理的一份子,我和阿姐阿叔、本地年轻人、旅居朋友没有区别,大家彼此尊重,共享这片热爱的土地。”郭剑飞说,“叔叔嬢嬢都喜欢聚集在我们的社区旁聊天,于是我们给大家搭建了免费的茶水台和公共厕所。现在叔叔阿姨们都会自带茶水,布置座位,自发地维护我们搭建的茶水区域。”
在喜洲,郭剑飞创立了“暖暖青年社区”,每周都有丰富的活动,周一洱海行、周三徒步日、周六复古蹦迪,周天的游泳桨板等活动。每年1月16日的 “暖暖新年”,她会邀邻里乡亲同吃杀猪饭,“坐在白族小院里晒太阳,吃着生猪肝配蘸水,喝本地粮食酒,太惬意了。”
郭剑飞
喜洲“暖暖青年社区”主理人
建立这个社区的目的是提供一个治愈孤独灵魂的地方。社区提供住宿、餐饮、酒吧、户外活动等丰富体验,鼓励年轻人自由做自己。这里不仅是生活空间,更是心灵的能量站。
从线上知识传播者到连接土地与人的 “媒介”,郭剑飞的角色转变,恰是喜洲旅居魅力的缩影。“这里有哲学教授、摇滚乐手、自媒体创作者,大家低调生活,和村民打成一片。”
“希望让更多人走进喜洲,不是逃离都市,而是在这里找到更真实的生活价值。” 郭剑飞心中有着长远的规划,希望通过这个社区帮助人们更幸福,并将这种温暖的模式推广到更多城市。
稻田翻浪,古院新生。无论是中和邑通过改革铺就的旅居新路,还是郭剑飞在喜洲的温暖栖居,都在诉说着同一个答案:大理的旅居,不止于“风花雪月”的风景,更在于人与自然的和谐、传统与现代的共生、个人与土地的链接。这片土地上,乡村振兴的蓝图与“新村民”的梦想正共同书写着旅居新篇。
记者:杨雨 谢华新
编辑:陈琳玲
值周:张辉 胡亚玲
主编:李胜
生态环保普法宣传小知识(云南省大理白族自治州洱海保护管理条例)
第一章 总则
第十三条 自治州、大理市、洱源县人民政府以及洱海保护管理范围内的乡(镇)人民政府、街道办事处应当组织开展洱海保护的宣传教育工作,普及洱海保护的相关知识,增强公民保护洱海的意识。鼓励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通过捐赠、志愿服务等方式参与洱海保护活动。任何单位和个人都有保护洱海的义务,并有权对违反本条例的行为进行劝阻和举报。违反有关法律法规和本条例规定造成洱海流域生态环境损害的,国家规定的机关或者法律规定的组织有权请求侵权人承担修复责任、赔偿损失和有关费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