暑期的大理,文旅热潮涌动。作为大理历史文化根脉的核心展示地,大理州博物馆迎来参观高峰——学生研学团、省内外旅游团、本地单位主题党日活动团队络绎不绝,馆内洋溢着浓厚的学习与探索氛围。
数据显示,2025年7月1日至21日,州博物馆接待游客达32648人次,较2024年同期激增17.47%;单日最高接待量攀升至2479人次。这份亮眼的“成绩单”,不仅印证了州博物馆的人气,更彰显其作为大理文化地标的强劲吸引力。
触摸千年文脉的璀璨窗口
“我们刚到大理,一家人就先来博物馆了。”7月22日上午,州博物馆内游客熙熙攘攘,来自苏州的陈先生一家四口正准备步入展厅,对即将开启的大理文化之旅,他们一家很是期待,“摸清这里的历史文化脉络和民俗风情,再规划后续行程,更有针对性。”
像陈先生这样将博物馆作为旅行首站的游客不在少数。首次到访大理的安徽合肥游客王先生参观完州博物馆后感叹:“过去只在荧屏上略知大理,这次来大理特意到博物馆,南诏大理国那段波澜壮阔的历史让我深深着迷,不虚此行。”
游客的热情,源于对大理文化的向往。
作为国家二级博物馆、国家 4A 级景区,大理州博物馆是集历史文化、民族文化、红色文化于一体的综合性展示中心。馆内珍藏文物逾万件,系统呈现了从旧石器时代、南诏大理国时期到近现代建州的沧桑与辉煌。其建筑本身更融合白族传统民居“三坊一照壁”“四合五天井”的精髓,堪称一件精美的文化艺术品。
在这里,游客能快速触摸城市的文化根脉,读懂大理的前世今生。
专业团队+新生力量让历史“活”起来
客流激增,也带来了讲解服务压力。州博物馆未雨绸缪,早早备好了“文化讲解员天团”。在6名经验丰富的专职讲解员基础上,今年暑期推出“小小讲解员”及大学生志愿者培训计划,80余名新生力量加入讲解队伍。他们用生动的语言,讲述大理从远古石器到1956年建州的壮阔史诗,引得游客驻足聆听。
14岁的小小讲解员左锦怡自豪地说:“每次为 20 多位游客介绍家乡文化,都让我倍感骄傲。这段经历不仅让我知识大增,我的讲解也从紧张生涩变得自信流畅。”
“每天上午10点、下午2点半,回眸大理展厅有免费定时讲解,无需预约就能听。”州博物馆社会教育部主任杨枫介绍。
除人工讲解外,语音导览服务也全面覆盖——游客可通过微信公众号、小程序在线收听,老人和儿童还能使用讲解笔,让不同年龄段的人都能轻松“读懂”文物。
细节藏温情 游览更舒心
为让游客参观更舒心,州博物馆在细节处下足功夫。
游客中心外新增的大容量储物柜,解决了携带大件行李的寄存难题;馆内文创中心让“大理文化”可带走;VR体验区则用科技提升了参观的趣味性与互动性。
“我下午的火车,上午就带着行李来大理州博物馆,本来还担心没地方放行李,没想到博物馆考虑得这么周到,很贴心。”一位上海游客点赞道。
此外,博物馆的志愿服务站全天候提供咨询引导;集章爱好者可打卡五枚特色文创印章;场馆指示系统、停车场规划、卫生间环境等基础设施也全面优化。
从解码历史的讲解服务到贴心细致的设施升级,州博物馆以专业与温度接住暑期旅游热,让游客在行走间触摸千年文脉,在体验中爱上大理的文化魅力。
记者:张辉 罗秋爽
编辑:陈琳玲
值周:张辉 胡亚玲
主编:李胜
生态环保普法宣传小知识(云南省大理白族自治州洱海保护管理条例)
第二章 保护管理职责
第十四条 自治州人民政府承担洱海保护管理的主体责任,履行下列职责:(一)组织编制洱海保护治理规划、保护治理方案;(二)制定促进洱海流域产业转型、绿色发展的政策措施;(三)部署洱海保护治理工作,制定洱海保护治理目标责任、评估考核、责任追究等制度;(四)制定洱海流域重点水污染物排放总量控制制度;(五)审定洱海水资源年度调度计划和取水总量控制计划;(六)统筹安排洱海保护治理项目建设和资金使用;(七)法律法规和省人民政府规定的其他职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