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一些小城,并不是全国旅行目的地热门榜单上的常客。它们的名气恐怕无法与霓虹璀璨的大都市相比,却在飞檐斗拱间刻入华夏的基因。这些小城宛如岁月长河沉淀下来的珍宝,默默书写着东方文明最初的韵脚,有着令人沉醉的韵味和魅力。
活着的古城里藏着日常
2015年的冬天,诗人于坚带着比利时汉学家麦约翰来到云南的一座小城建水,研究中国文化数十载的麦约翰惊喜地说:“我一辈子要找的那个中国,就在这里。”
在云南,建水的名气远不如丽江和大理,其古韵却丝毫不输。于坚认为这是一座真正活着的古城,它虽然没有摩天高楼,却也富裕繁华,自给自足,有着自己运作的方式。
建水古城地处云南红河哈尼族彝族自治州,是一座拥有千年历史的古城,素有“滇南邹鲁、文献名邦”之誉。古城内街巷纵横,指林寺、朝阳楼、学政考棚、文庙等横跨宋、元、明、清各个历史朝代的文化遗迹1000余处,传统建筑保存完好,古城被誉为“古建筑博物馆”和“民居博物馆”。
这里有着中国第二大文庙,还有被称作“滇南大观园”的朱家花园,有着“中国十大名桥”之一的双龙桥,也有中国最古朴的百年小火车。
建水古桥。
建水城内随处可见的水井,是百姓生活的一种历史见证。建水在古彝语中指“大海”,这座小城与水的渊源离不开大街小巷的水井。许多人去建水,都会看看当地人最朴实的生活,这里至今保留着传统的市井生活。建水人的清晨是从西门外的大板井开始的,晨起挑水是许多当地人的日常,颇有名气的“建水豆腐”就是井水制作而成。
这座小城还有一绝是“建水紫陶”,它被誉为“中国四大名陶”之一,是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建水紫陶讲究精工细作,尤其注重装饰,它以书画镂刻、彩泥镶填为主要制作手段,集书画、金石、镌刻、镶嵌等装饰艺术于一身。
在民间,至今流传着“建水紫陶和普洱茶是绝配”的说法。有意思的是,这一说法日前有了更可靠的科学依据。
建水紫陶茶壶。
上海交通大学-建水紫陶联合研究中心开展了普洱茶与建水紫陶融合发展研究,研究人员发现,当室内湿度低于30%时,建水紫陶罐内的湿度维持在45%—50%;当室内湿度超过75%时,建水紫陶罐内的湿度仍维持在60%—65%。这意味着,建水紫陶在存储普洱茶时,为其营造了一个透气而不透水、聚香而不串味,利于微生物发酵的最佳储藏环境。
建水的贝山陶庄以陶瓷景观和石文化为基调,是陶艺爱好者的向往之地,在这里可以感受到传统陶瓷文化的魅力。
“陇上江南”金银不换
天水麻辣烫的“出圈”,让许多人认识了天水这座小城。这座城市的宝藏却远不止于此。
公元759年,诗人杜甫为躲避战乱,远离故乡来到秦州,也就是如今的天水,并在这里写下名篇《月夜忆舍弟》。“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这个名句便出自这首诗。
天水是一座历史悠久的文化古城,有着丰富的历史文化遗产。天水其实是以一种“很不甘肃”的形象出现在西北大地上的。它更像一幅江南图景,所以素有“陇上江南”的称号。甘肃至今流传着一句俗语——“金张掖、银武威、金银不换是天水”。
天水因为其地理位置的特殊性,自古以来,这座小城深受中原与西域文化的双重影响,也是佛教文化传播的重要中转站。历史上,石窟开凿极为兴旺。麦积山石窟历经10余个朝代的开凿与修缮,承载着1600多年的岁月流转,以其精美的泥塑造像和壁画闻名于世。
甘肃天水出现“麦积烟雨”景观。图为烟雨笼罩下的麦积山石窟。
麦积山石窟现存窟龛220多个,壁画970多平方米,石窟外的栈道云梯长达1300多米。造像更是充满灵动和艺术魅力,不少造像的表情生动到了无与伦比的地步,被誉为“东方微笑”。
天水的民俗文化有其浓厚的底蕴。例如,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之一的天水雕漆。
它是用松木、桦木、椴木等优质木材制成器物后,采用当地林间的生漆涂于器物表面,打磨光滑后再选用各种装饰材料镶嵌在漆面之上,再精雕细琢而成产品的一种传统手工技艺。
《诗经·秦风》中的“阪有漆、隰有栗”,以及杜甫的诗句“近闻西枝西、有谷杉漆稠”,都生动描绘了天水产漆的繁荣景象。天水温润的气候适宜于漆树生长,为雕漆生产提供了优质的原材料。
天水雕漆技艺独特,其石刻镶嵌技艺是用象牙、玉石、贝壳、石头等原料雕刻成人物、花鸟、走兽、文物等图案,镶嵌在产品上,并运用镶银、贴金、印锦、胎花、描金、彩绘等装饰方法使它们更显得立体、生动、逼真。
最“甜”的城市有仙境
都说“桂林山水甲天下”,在广西还有一座小城——崇左,其秀美的山水不逊于桂林。这里是我国最大的甘蔗种植基地,是中国含糖量最高的城市,也被称为中国最“甜”的城市。
不少去过崇左的游客说,这里藏着广西最被低估的仙境风光。
崇左有亚洲第一的跨国瀑布——德天瀑布。它与紧邻的越南板约瀑布相连,是亚洲第一、世界第四大的跨国瀑布,年均水流量约为贵州黄果树瀑布的3倍,有70多米高的落差。
崇左的另一处自然风光地——明仕田园,不是特指的一个地点,而是包括明仕村在内的十几公里的风光。喀斯特地貌的群峰,配上小河、稻田,景色与阳朔相似。
有人认为崇左的母亲河左江堪称“崇左版漓江”,但在徐霞客眼中,左江可能更胜一筹。他认为左江沿岸奇秀的怪石胜于漓江,而他笔下所说的崇左“奇中之奇”,就是流传了千年的世界文化遗产——花山岩画。
广西崇左的德天瀑布。
花山岩画是世界文化遗产,古人把赭红色的赤铁矿粉用动物脂肪稀释调匀,蘸上草把或鸟羽,在天然崖壁上直接刷绘出这些神奇的壁画。画面包含狩猎、舞蹈、祭祀等内容,展现了先人的生活场景和精神世界,具有极高的考古和艺术价值。
据专家考证,花山岩画创作始于春秋,延至后汉,迄今已有2300多年历史。整幅岩画画面长172米、高50米,总面积8000多平方米,绘有大小图像1900多个。2016年,花山岩画被列入世界遗产名录,这也是我国第一个岩画类世界文化遗产。
崇左的地标性建筑之一的左江斜塔,建于明代,是世界八大斜塔之一。其最初只有三层楼,到了康熙年间加盖了两层,也就成了如今所见的五层塔。崇左还有一处白头叶猴生态旅游区。野生白头叶猴目前世界仅存1400多只,是全球25种最濒危的灵长类动物之一,被公认为世界最稀有的猴类。
(文内图片来源:新华社;题图为云南建水双龙桥,来源:视觉中国)
原标题:《比利时汉学家说“我一辈子要找的中国,就在这里”!这些小城魅力何在》
栏目主编:龚丹韵
来源:作者:解放日报 彭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