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户力平
仲秋之际,自古有“以月之圆兆人之团圆”之说,而赏月便是最具特色的民俗文化。京城有多处赏月胜地,既可赏月色之美,也可品月秀之韵。
卢沟桥:著名赏月之地
自古以来京西永定河上的卢沟桥便是京城赏月的首选之地,“卢沟晓月”为“燕京八景”之一,有史料记载,古代每当五更鸡唱,斜月西沉,卢沟桥的月色格外妩媚,其意境是由远山、近水、晓月、美桥相互映衬,浑然一体而构成的。据传乾隆皇帝曾在秋日路过卢沟桥,得此良辰美景,赋诗“半钩留照三秋淡,一练分波平镜明”,并御题了“卢沟晓月”四个大字,立碑于桥头。从此,卢沟桥赏月为京城文人雅士之首选。
皓月当空之夜,漫步于卢沟桥上,举头远望,银月如玉,凌空而悬,令人心旷神怡。尤其是晨光曦微之时,立于桥头,极目薄雾疏星,晓月如梦如幻,更使人浮想联翩,流连忘返。
月坛:怀古赏月之地
月坛是明清两代帝王祭祀月神的地方,为北京著名的“五坛八庙”之一,始建于明嘉靖年间。因岁月的流逝,坛台已荡然无存,而新建多处以“月”为主题的景观,使人感受到一种特殊的古韵之美。月坛蟾宫、揽月亭、爽月亭、月桂亭等景点,紧紧扣住一个“月”字,突出了“月”的意境,而畅月坪、静月轩、疏月庭、月华池、醉月林等景区,更具民俗特色。
在此赏月具有独特意义,可以穿越时空,体验一次古代“秋暮夕月”之祭月、拜月之礼。或合家团圆于揽月亭下,或三五知己于畅月坪而坐,摆上月饼、西瓜、苹果等,再斟满美酒,燃三炷香,面对一轮明月,高举酒杯,先拜月神,再彼此相敬,一份真诚,几分祝福。月亮作证,真情相愿,月坛之中秋的夜,令人难忘与回味。
景山:至上赏月之地
景山地处北京城中轴线上,海拔88.35米,是北京城的最高点,明清时为帝王秋日登高赏月之地。
沿着景山上的小路拾级而上,可攀上山顶的万春亭,曲曲折折的山石小路两旁尽是参天的古树,月光便透过了树的缝隙斜洒下来,石阶上落下参差斑驳的树影,这与白天登山的感觉完全不同。站在山巅之处的万春亭下,视野宽阔,举目远眺,领略的是别样的月色之美。近眺,紫禁城沐浴在这如水一般的月色里,金碧辉煌,重重殿宇,层层阁楼,显得庄重而古朴。远望,秋夜的北京城,银辉遍洒,万家灯火之中,呈现一派祥和之景象。
什刹海:浪漫赏月之地
什刹海位于中心城区,毗邻北京城中轴线,因其别具开阔的水面,历史上也是知名的赏月佳地,曾有“湖心赏月”之说,为“西涯八景”之一。“西涯”即什刹海,因明代文学家李东阳出生于此,其号西涯,并写有《西涯杂咏十二首》吟咏这一带的景色,由此“西涯”便成了什刹海的代称。
“湖心赏月”中的“湖”即为什刹海。这里湖面广阔,景色优美。其前海湖心岛有观月亭,每到月圆之夜,明亮的月光倒映在水中,风送荷香,水波不惊。皇城、景山、白塔、庙宇、石桥、钟鼓楼,景致殊幽。人们泛舟水上,边饮酒边赏月,赋诗唱和,感受夜色之美,独具浪漫。
北海:悠闲赏月之地
北海与中海、南海合称三海,原是辽金元离宫,明清时辟为帝王御苑,历史上为城中赏月胜地。历代帝王多在此观景赏月、吟诗作画,留下“风月清华瀛四季,水天朗澈绕三洲”的诗句。
北海赏月有两种方式,一是乘游湖画舫或驾一叶小船游曳在太液池上,二是登“龙亭揽月”。龙亭即五龙亭,置于水中,五亭俱为方形,前后错落布置。五亭之间由桥与白玉石栏杆相连呈S形,如同游龙。这里曾是帝后及近臣钓鱼和赏月的地方。
无论在水上还是亭下赏月,各有一番悠闲的感觉。月光照耀下的琼岛白塔,显得高大雄伟,犹如一尊精美的白玉石瓶。而月光映照下的湖水,波光粼粼,好像许多银屑撒在湖面上,美丽至极。
颐和园:幽静赏月之地
“三山五园”之一的颐和园,依山傍水,景致宜人,其中的长廊和南湖岛是不可多得的赏月佳处。长廊位于万寿山下,昆明湖北面,其东侧有邀月门,相传是当年慈禧太后中秋之夜赏月的地方。每当夜深人静,皓月当空之时,她便在宫娥彩女的陪伴下,漫步于此,观园中之月景,仿佛步入天宫之仙境。邀月门之“邀月”二字取自李白“举杯邀明月,低头思故乡”的诗句。据说中秋之际,月光透过婆娑的树影斜射到长廊邀月门之内,犹如被邀请的嫦娥进入人间仙境。此时正值桂花开放,漫步在昆明湖畔,幽幽飘逸的桂香,宛如天外飘来,沁人心脾。
南湖岛位于昆明湖南侧,四面环水与佛香阁隔水相望,岛上的涵虚堂原名望蟾阁。传说月宫有“蟾”,而“蟾宫”便成为“月”之代名词。乾隆皇帝曾多次在望蟾阁赏月,嘉庆年间将望蟾阁拆改为涵虚堂。临近的月波楼匾额下的楹联:“一径竹荫云满地,半帘花影月笼纱。琪花银树三千里,云影瑶台十二层”,巧妙道出此地是观云赏月的佳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