它们跨越时间长河,见证历史变迁,
它们凝结过去,连接当下,传承未来。
河南文物之窗——文化遗产耀中原,
带您走进古建筑、古遗址、古墓葬,遍访石窟寺,
聆听中华文化源远流长、中华民族生生不息的动人故事。
△点击音频,听有趣的广播剧
《河南文物之窗·文化遗产耀中原》,今天我们探访的是隋唐大运河的“天下粮仓”——鹤壁黎阳仓。
黎阳仓遗址俯瞰全景
游客:导游,这黄土坡下密密麻麻的圆坑,就是古代的粮仓?
导游:没错。这可不是普通土坑,而是隋唐时期的“国家粮库”!黎阳仓建于隋开皇三年(583年),东临黄河,西接永济渠,水运四通八达。您瞧这152座仓窖如棋盘排列,小的直径8米,大的14米,最深4.5米,口大底小,依山而建。2011年考古队一铲下去,惊现仓城城墙、护城河,还有带“官”字的板瓦200多件!这可是隋朝“央企粮仓”的铁证!
游客:天哪!这粮仓能存多少粮食?
导游:算笔账您就懂了。平均一窖储粮20多万斤,152窖就是3000万斤!够8万人吃一整年!当年关东、汾晋的漕粮在此中转,直供长安、洛阳。隋文帝建仓时,长安正闹“粮荒”,黎阳仓一立,立刻成了“粮袋子”。粮窖结构设计更是精妙绝伦,窖口藏于夯土台基下,窖底铺设防潮层,粮食密封保存,“虽积数年,粟不腐坏”!
黎阳仓仓窖
游客:导游,这粮仓可有什么历史渊源?
导游:问得好!隋末天下大乱,李密猛将徐世勣(后名李勣)一把夺下黎阳仓,开仓放粮!您猜怎么着?十天涌来二十万饥民,瞬间壮大义军!徐世勣激动地对李密说:“天下大乱本为饥馑,今得黎阳仓,大事济矣!”后来窦建德、杨玄感争相抢夺,只因一句老话——“得黎阳仓者,得中原粮脉!”
游客:如此重要的粮仓,为何最终废弃?
导游:一切皆因黄河!北宋政和年间,黄河泛滥改道,永济渠漕运断绝,粮仓“咽喉被扼”。但神奇的是,考古队在隋唐地窖上,发现了北宋地面粮仓的柱础!想象一下,宋代工匠踩着唐代粮窖盖新房,脚下是前朝的粟米炭灰,头顶是新政权的粮垛……这哪是废墟?分明是层层叠叠的“时光胶囊”!
黎阳仓遗址
黎阳仓遗址,位于河南省鹤壁市浚县大伾山北麓,是隋唐大运河永济渠沿线规模最大的国家官仓。其依山而建的152座地下仓窖、严谨的防潮储粮技术及“因河而兴、因河而废”的变迁史,生动诠释了“漕运定国”的古代智慧。2013年,黎阳仓遗址被列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14年黎阳仓作为中国大运河核心遗产点入选世界文化遗产名录。
《河南文物之窗·文化遗产耀中原》由河南省文物局与河南广播电视台新闻广播联合出品,聚焦对外开放的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讲述河南文旅文创融合发展的生动实践,保护文化遗产,传承文化根脉。
来源:河南广电大象新闻记者程冰冰 谷艳敏 罗曼 马翔 罗栋巍
图片来源:鹤壁市文化广电和旅游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