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清晨的第一缕阳光穿过永春县五里古街的青石板缝隙,斑驳的光影落在挂着红灯笼的骑楼廊柱上时,老街已经提前苏醒。2025 年 10 月 6 日,这个中秋与国庆双节叠加的特殊日子里,这条有着数百年历史的古街,正以一场跨越传统与现代的狂欢盛宴,迎接来自五湖四海的游客。从街头飘来的闽南肉粽香气,到巷尾传来的架子鼓节奏;从手持骰子的孩童笑声,到仰头观赏烟花的人群惊叹,五里古街用最鲜活的姿态,书写着属于泉州永春的假日浪漫。
晨光里的福气:博饼桌上的闽南风情
上午九点刚过,海丝广场上已经排起了长队。红色的博饼桌沿着广场边缘依次铺开,每个桌子上都摆放着油纸包裹的月饼、印着 “中秋快乐” 的陶瓷碗,以及永春特色的老醋礼盒 —— 这些都是当天博饼活动的 “彩头”。来自厦门的游客林女士正带着女儿排队,她手里拿着提前从老街商铺领到的博饼券,兴奋地跟女儿讲解规则:“一会轮到我们,你就握着骰子轻轻摇,要是摇出‘四进’,就能拿到那边那个小兔子玩偶啦。”
十点整,随着主持人一声 “博饼开始”,广场瞬间热闹起来。骰子撞击瓷碗的清脆声响此起彼伏,每一次骰子落定,都会引来周围人群的集体注视。“哇!状元插金花!” 在 3 号桌,来自福州的张先生刚一出手就摇出了最大的奖项,工作人员立刻送上了一套价值千元的永春篾香礼盒,周围游客纷纷围过来拍照祝贺。张先生笑着说:“本来只是陪家人来玩,没想到运气这么好,这趟永春之行太值了!”
负责博饼活动组织的王师傅是土生土长的永春人,他告诉记者,博饼是闽南地区特有的中秋习俗,起源于郑成功屯兵时期,如今已经成为当地人庆祝节日的重要方式。“为了让游客更好地体验这份文化,我们提前半个月就开始准备,从骰子、瓷碗的挑选,到奖品的设置,都尽量贴合传统,同时加入永春本地特产,让大家不仅能玩得开心,还能把‘永春味道’带回家。” 王师傅说,当天的博饼活动分上午和下午两场,每场能容纳两百多人参与,截至中午十二点第一场结束,已经有近三百名游客抱走了奖品,其中最小的获奖者只有四岁,最大的则有七十多岁。
在博饼区旁边,几位非遗传承人还现场展示了永春纸织画的制作过程。游客们在等待博饼的间隙,还能亲手体验纸织画的编织技艺,将中秋元素融入自己的作品。来自上海的游客陈先生体验后说:“以前只在网上见过纸织画,今天亲手做才知道有多不容易。这种把传统文化和互动体验结合的方式很好,能让我们更深入地了解永春的历史。”
午后的跃动:醒狮踩街里的盛世气象
下午一点半,一阵激昂的锣鼓声从五里古街的东入口传来,原本分散在各个商铺的游客纷纷朝着声音来源聚拢 —— 期待已久的醒狮踩街活动开始了。两只身披 “盛世中华” 字样的雄狮,在锣鼓队的伴奏下,迈着矫健的步伐从街头走来。狮子的眼睛随着鼓点灵活转动,时而跳跃,时而俯身,每一个动作都引得路边观众阵阵欢呼。
醒狮队的领队李师傅从事醒狮表演已经二十年,他告诉记者,这次参与表演的醒狮都是特意定制的,狮身采用了红色和金色的搭配,既符合中秋国庆的喜庆氛围,又象征着 “红红火火” 的美好寓意。“为了今天的表演,我们团队提前一个月就开始排练,不仅准备了传统的踩桩、吐幅动作,还加入了一些创新元素,比如狮子会和游客互动击掌,让大家更有参与感。”
当醒狮队伍走到古街中段的百年老店 “永春老醋坊” 前时,店主陈老板早已在门口摆好了 “采青” 的道具。只见一只雄狮纵身跃起,一口咬下悬挂在门楣上的青菜,随后将青菜吐在地上,寓意 “生财”。陈老板笑着说:“每年过节醒狮来踩街,我们都会准备‘采青’,这是老祖宗传下来的规矩,希望能借醒狮的福气,让生意更红火,也让游客们沾沾喜气。”
在醒狮踩街的队伍中,还有几位穿着汉服的志愿者,他们手举着写有 “五里古街历史故事” 的牌子,一边走一边为游客讲解老街的过往。来自泉州师范学院的学生小吴就是其中一员,她告诉记者:“我是永春人,平时在学校就喜欢研究传统文化,这次能以志愿者的身份参与醒狮踩街,既能向游客介绍家乡的历史,又能感受节日的氛围,特别有意义。”
下午三点左右,醒狮踩街活动暂时告一段落,但游客们的热情丝毫未减。许多家长带着孩子来到醒狮休息区,与狮子合影留念,还有小朋友好奇地触摸狮身的绒毛,询问表演的细节。李师傅说:“看到大家这么喜欢醒狮表演,我们也很开心。晚上七点还有一场夜场踩街,到时候会有灯光配合,效果会更惊艳。”
暮色中的狂欢:灯光、音乐与烟花的交织
随着夕阳西下,五里古街的灯光逐渐亮起。古街后半段的建筑外墙上,投影灯开始投射出中秋元素的图案 —— 嫦娥奔月、玉兔捣药的画面在斑驳的砖墙上游走,与挂在屋檐下的红灯笼交相辉映,仿佛将整条老街带入了童话世界。晚上七点整,新式灯光秀搭配激光舞蹈正式上演,当第一束激光划破夜空,落在古街的百年榕树上时,现场游客发出了阵阵惊叹。
激光舞蹈表演由五位舞者完成,他们身着带有荧光材质的服装,在变幻的灯光中翩翩起舞。激光束随着音乐节奏不断变换形状,时而化作漫天繁星,时而变成流淌的银河,舞者的动作与灯光完美融合,仿佛在光影中穿梭。来自广州的游客刘女士举着手机全程录制,她激动地说:“以前在大城市看过灯光秀,但在古街上看还是第一次,这种传统建筑与现代灯光技术的结合太震撼了,感觉像是穿越到了未来。”
与灯光秀同步开启的,还有煤场的音乐会。煤场原本是五里古街历史上的煤炭交易场所,如今经过改造,变成了一个露天演出场地。晚上七点,架子鼓乐队准时登场,鼓手有力的节奏瞬间点燃了现场气氛。“五星红旗迎风飘扬,胜利歌声多么响亮……” 当乐队唱起《歌唱祖国》时,台下游客自发跟着合唱,挥动着手中的小国旗,现场变成了红色的海洋。
音乐会现场还设置了互动环节,观众可以自愿上台献唱。来自江西的游客王先生是一名教师,他主动上台演唱了一首《明月几时有》,赢得了台下阵阵掌声。王先生说:“今天是中秋,能在这么有氛围的地方唱歌,感觉特别有意义,也让我感受到了永春人民的热情。” 乐队主唱小林告诉记者,为了准备这次音乐会,他们特意挑选了二十多首歌曲,既有经典的爱国歌曲,也有流行的民谣,还有闽南语歌曲,希望能满足不同游客的喜好。
晚上七点半,疾控中心大门口许港路的上空突然绽放出第一朵烟花。绚烂的烟花在黑色的夜空绽放,有的像盛开的牡丹,有的像漫天的流星,还有的组成了 “中秋快乐”“我爱永春” 的字样。游客们纷纷停下脚步,仰头观赏,拿出手机记录这美好的瞬间。来自台湾的游客陈女士说:“在台湾,中秋也会放烟花,但在这么有历史感的古街旁看烟花,感觉特别不一样,有种两岸同庆的亲切感。” 晚上八点,第二场烟花准时绽放,此时的五里古街已经被烟花的光芒照亮,游客们的欢呼声、惊叹声与烟花的爆炸声交织在一起,将节日氛围推向了高潮。
街头巷尾的惊喜:藏在细节里的永春温度
除了这些主要活动,五里古街的街头巷尾还藏着许多惊喜。在古街西入口的小巷里,变脸表演正在上演。演员身着华丽的戏服,手一挥,脸就变成了红色;再一挥,又变成了黑色,每一次变脸都引来观众的阵阵掌声。演员小李告诉记者,为了让表演更贴近游客,他特意加入了与观众互动的环节,会走到观众身边变脸,让大家近距离感受变脸艺术的神奇。
在古街中段的儿童游乐区,泡泡秀表演吸引了许多小朋友。表演者用特制的工具吹出巨大的泡泡,阳光透过泡泡折射出七彩的光芒,小朋友们在泡泡中奔跑、嬉戏,笑声传遍了整条老街。来自泉州的游客郑女士说:“带孩子来这里玩,不仅能让孩子感受传统文化,还能让他们尽情玩耍,真是太贴心了。”
古街的商铺也为游客准备了专属福利。许多商铺推出了 “中秋国庆限定套餐”,比如永春老醋坊推出了 “醋文化体验套餐”,游客可以参观醋坊、品尝老醋,还能亲手制作醋饮料;篾香店推出了 “篾香 DIY 套餐”,游客可以跟着师傅学习制作篾香,感受非遗技艺的魅力。此外,还有许多商铺免费为游客提供茶水、月饼,让大家在游玩的同时,感受到家的温暖。
在古街的一家茶馆里,几位老人正坐在藤椅上喝茶、聊天,他们是老街的原住民。78 岁的林阿婆告诉记者:“这条街陪了我一辈子,以前过节没这么热闹,现在看到这么多游客来玩,我打心底里高兴。这些年政府一直在保护老街,还搞了这么多活动,让老街又活过来了。” 林阿婆说,每到节日,她都会邀请游客到家里喝茶,跟他们讲讲老街的故事,“能让更多人了解五里古街,了解永春,我很开心。”
古街的夜晚与未来
晚上十点,随着最后一场活动结束,五里古街渐渐恢复了平静。游客们带着满满的收获和疲惫,恋恋不舍地离开,有的手里提着刚买的永春特产,有的还在回味着白天的精彩瞬间。青石板路上,还残留着烟花的余味,红灯笼在微风中轻轻摇曳,仿佛在向游客们道别。
据五里古街景区负责人介绍,2025 年国庆中秋假期期间,五里古街共接待游客超过十万人次,其中 10 月 6 日当天接待游客近三万人次,创历史新高。“为了做好这次接待工作,我们提前制定了详细的方案,增加了工作人员和志愿者,优化了服务流程,确保游客能玩得开心、玩得放心。” 负责人说,未来,五里古街还将继续挖掘历史文化资源,推出更多特色活动,让这条百年老街焕发新的生机,成为泉州永春文旅融合发展的一张亮丽名片。
离开古街时,回望夜色中的五里古街,灯火阑珊,静谧而美好。这条有着数百年历史的老街,不仅承载着永春的记忆,更在新时代的浪潮中,以开放、包容的姿态,迎接每一个前来探寻的人。或许,这就是五里古街的魅力所在 —— 它既有历史的厚重,又有现代的活力;既有传统的韵味,又有创新的惊喜。在这里,每一个游客都能找到属于自己的假日快乐,每一个瞬间都值得被珍藏。而对于永春来说,五里古街的故事,才刚刚开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