封面新闻记者 曾业
傍晚的桑树坪露营地,全息投影将“巴人射虎”的古老传说投射在崖壁上,电子音乐与巴人战鼓奇妙混搭,游客们围着篝火起舞,仿佛穿越到三千年前那个神秘的巴国时代。
在巴山大峡谷,历史从未走远。土家族老人向永贵在《梦回巴国》剧场外开设工坊,手把手教游客制作青铜纹饰拓片。这位非遗代表性传承人说:“我们要让巴文化从博物馆里走出来,活在每个游客的体验中。”
《梦回巴国》剧照。曾业 摄
作为四川省唯一的土家族聚居地和“中国巴文化之乡”,巴山大峡谷正在成为巴文化活态传承的重要平台,始终延续着巴文化的血脉。
峡谷栈道。曾业 摄
文化寻根:
在山水间发现巴国密码
巴山大峡谷与巴文化的渊源,可追溯至三千年前。商周时期,峡谷核心区域及周边地区便有了巴人活动,他们留下的文字遗迹,被学术界称为“巴人文字”或“巴文字”,可能填补殷墟甲骨文之前的空白。考古学家认为,这些发现为探寻中华文明早期形态提供了珍贵线索。
景区推出的“巴人文字”互动平台。曾业 摄
秦末汉初的历史在这里留下深刻烙印。刘邦麾下名将樊哙曾在巴山大峡谷入口处屯兵募粮、镇守边陲,将军坪、跑马梁、拴马石等遗址至今犹存,当地因此得名“樊哙”。从唐代至明清,峡谷作为连接陕、川、渝的盐茶古道核心路段,灵官庙作为古道制高点,曾形成集客栈、商铺于一体的高山场镇。这里,至今仍保留着古人用过的驿站,当地的土家人也保留着到高山场镇“赶场”的传统习俗。
2018年,巴山大峡谷景区正式开园,开启了巴文化活态传承的新篇章。2020年罗家坝遗址博物馆开馆,万余件出土文物为景区注入深厚历史底蕴,也揭开了深藏在巴山大峡谷的那些巴国密码。这些文物不再是冰冷的展品,而是化身为景区导视系统的图腾、文创IP的灵感来源以及游客参与互动的重要载体。
场景革命:
让巴文化可感可触
在桃溪谷的清晨,渔夫撒网、少女采桑的巴人生活场景得以复现,游客仿佛穿越时空,亲历古代巴人的日常生活。巴山大峡谷景区对巴文化元素的深度融入,体现在每个细节之中。
巴山大峡谷内的特色民居。曾业 摄
青铜神树纹饰悄然化作景区导视系统的图腾,龙纹玉佩演化成“巴小虎”文创IP,山林间的休憩座椅雕刻着巴人狩猎的岩画纹样。这种将考古成果创造性转化的做法,使巴文化符号渗透于景区的每个角落。
夜幕降临时,《祈福巴山 万物共生》实景演艺将整个峡谷变为天然剧场。游客手持火把穿过密林,土家祭司的吟唱在峭壁间回荡,巴人图腾灯笼依次亮起,从高空飞索降下的“巴王”将现场氛围推向高潮。这种沉浸式体验,让巴文化变得可感可触。
游客围着篝火跳巴人舞。曾业 摄
不止于此——大型沉浸式巴文化情景史诗《梦回巴国》已成为巴山大峡谷的文化招牌。这部剧作由哈文导演团队打造,以巴王与湘君的传奇爱情为引,串联起古巴国诞生、迁徙、征战与消亡的恢宏史诗,“我们不仅要复原历史,更要让历史与当代对话”。
剧场设计本身就是一个创新。全国首个纵向整体升降式观众席可承载700人升入20米高空,机械舞台如魔方般分裂重组,瞬间切换场景。全息投影、水幕特效与威亚飞人的运用,为观众带来极度瑰丽、神奇、震撼的视听体验。
这部剧目成功实现了文化破圈,在年轻人中掀起巴文化热。社交媒体上,相关话题阅读量累计达上亿次,小红书“巴山大峡谷文化打卡攻略”相关笔记超10万篇。
非遗新生:
在活态传承中不断创新
巴山大峡谷是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活态传承基地。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薅草锣鼓”(川东土家族薅草锣鼓)在这里得以原汁原味地保存,同时也在不断创新表达方式。
“巴风土韵·喜嫁千年”沉浸式土家婚俗非遗秀定期上演。通过司锣开道、廊桥迎亲、土家三关招婿、哭嫁仪式等环节,完整还原土家族婚嫁的“九礼十八规”。游客甚至可以“客串”土家族新郎官,亲身感受这一古老婚俗。
土家婚俗非遗秀。雷远东 摄
土家摆手舞、钱棍舞等传统舞蹈不再是表演者的专利,而是成为游客可参与的互动体验。土家八大碗、摔碗酒等饮食文化,也让游客在味觉中感受巴文化的独特魅力。
这种活态传承模式,让非遗不再是博物馆里的陈列,而是充满烟火气的生动实践。
随着景区冲刺国家5A级旅游景区,巴山大峡谷正在打造“春祈、夏祭、秋报、冬颂”年度文化IP矩阵,让巴文化在不同季节绽放独特魅力。“传统文化的活态传承,需要的不仅是保护,更是创新性的表达和融入当代生活的智慧。”景区相关负责人说。
在巴山大峡谷的山水之间,巴文化正以充满生命力的方式,完成着跨越三千年的时空对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