夜幕低垂,岷江之畔的都江堰南桥渐渐被流光溢彩的光束点亮。2025 年 10 月 1 日傍晚,随着第一缕激光划破夜空,一场跨越千年的文化对话正式拉开帷幕 —— 青城山 — 都江堰景区联合江苏文投集团打造的 “珍水润天府・都江花月夜” 系列文旅消费活动,在无数游客的惊叹声中揭开神秘面纱。这场持续 8 天的盛宴,以 “穿越千年・都江夜堰” 为核心,将世界文化遗产的厚重历史、川蜀大地的非遗瑰宝与前沿光影科技巧妙融合,不仅让古老的都江堰在夜晚焕发出全新活力,更用一场 “可看、可玩、可品、可感” 的夜经济盛宴,重新定义了文旅融合的新范式。
提及都江堰,大多数人的印象停留在 “世界水利文化的鼻祖”—— 李冰父子修建的水利工程,历经两千余年风雨,至今仍滋养着天府之国的沃野。而南桥,作为都江堰景区的标志性建筑之一,更是承载了无数人的记忆:青瓦红柱的廊桥横跨岷江,白天可观江水奔腾,听市井喧嚣;夜晚则曾是静谧的 “乘凉胜地”,唯有江风与灯光相伴。
但在这个国庆假期,南桥彻底 “改头换面”—— 当游客踏上桥身,首先映入眼帘的是一条长达 50 米的 “时光隧道”:通过 3D 投影与激光 Mapping 技术,都江堰从战国时期的修建场景、汉代的灌溉盛况,到唐宋的文人题咏、明清的修缮历程,再到如今的世界遗产风貌,一幕幕历史画面在廊桥两侧的立柱与横梁上流转。“就像走在一本立体的历史书里,连李冰治水时用的‘深淘滩,低作堰’六字诀,都能通过光影看得清清楚楚。” 来自重庆的游客周女士牵着孩子的手,一边录像一边感叹,“之前带孩子来都江堰,他总觉得历史很枯燥,今天却主动问我‘爸爸,李冰爷爷是怎么让水听话的’。”
如果说 “时光隧道” 是这场活动的 “序章”,那么南桥广场上的非遗展演,便是最让人热血沸腾的 “高潮”。夜幕完全降临后,广场中央的舞台突然暗下,两道红蓝激光束从两侧射出,在烟雾缭绕中,一位身着川剧戏服的演员缓缓登场。没有传统的锣鼓开篇,取而代之的是富有节奏感的电子音乐,当演员的手袖在空中划过一道弧线,第一张 “红脸” 瞬间变成 “黑脸”,激光束随之变换角度,将脸谱的纹路投射在身后的水幕上 —— 这是川剧变脸首次与激光光影技术深度结合,每一次变脸都与光影、音乐精准同步,时而如烈火燎原,时而如江水奔涌,时而如青山静立。
“以前看川剧变脸,觉得神奇的是演员的手法;今天才发现,当传统绝技遇上科技,居然能这么震撼。” 从事戏曲研究的王教授专门从成都市区赶来,他注意到,演员不仅保留了 “抹脸”“吹脸”“扯脸” 等传统技法,还在脸谱设计中融入了都江堰的元素:有的脸谱上绘着岷江的波浪纹,有的则刻着水利工程的渠道路线,“这不是简单的‘炫技’,而是用现代语言解读非遗,让年轻人看懂其中的文化内涵。”
除了川剧变脸,青城武术的展演同样让人眼前一亮。几位身着白色练功服的武者在激光勾勒的 “山水轮廓” 中起势,拳脚起落间,激光束会随着招式的变化形成 “剑气”“拳风” 的视觉效果,原本静态的武术动作,瞬间有了 “破风而来” 的动态张力。“青城武术讲究‘以柔克刚’,就像都江堰的水利工程,看似柔和,却能驯服奔腾的岷江。” 武术传承人刘师傅介绍,为了这次演出,他们特意调整了动作编排,将 “青城太极十三式” 与光影节奏结合,“比如‘云手’动作,我们会配合激光的旋转轨迹,让观众更直观地感受到‘以柔克刚’的哲学,而不是单纯看一套武术套路。”
这场文旅活动的魅力,远不止于 “看”—— 景区深知,真正的文旅融合,需要让游客 “沉浸式参与”。因此,在 “穿越千年・都江夜堰” 项目中,“互动体验” 被放在了核心位置。沿着南桥往景区内部走,“汉服非遗体验区” 早已排起了长队:游客可以挑选从汉代曲裾、唐代齐胸襦裙到宋代褙子、明代袄裙的各式汉服,由专业化妆师打造妆容,再手持团扇、油纸伞,在 “时光隧道” 或江边的灯笼廊下拍照打卡。
“我平时就喜欢穿汉服,但没想到在都江堰能有这么‘应景’的体验。” 来自上海的汉服爱好者小林说,她穿着唐代齐胸襦裙,在投影着 “都江堰全景图” 的背景前拍照时,恰好遇到扮演 “李冰” 的 NPC(非玩家角色),对方还以古代礼仪向她拱手问好,“那一刻真的有‘穿越到古代都江堰’的错觉,不是单纯的‘cosplay’,而是能感受到历史的温度。”
而在 “夜食区”,则是另一番热闹景象。景区特意邀请了都江堰本地的老字号小吃摊主,现场制作 “渣渣面”“葱葱卷”“麻糖” 等特色美食,同时设置了 “非遗美食课堂”:游客可以跟着老师傅学做 “都江堰冻糕”,从揉面、发酵到蒸制,亲身体验传统美食的制作过程。“以前来都江堰,就是随便吃点快餐,这次不仅吃到了地道的小吃,还学会了做冻糕,回家可以做给家人吃。” 来自西安的游客张先生手里拎着刚做好的冻糕,脸上满是笑意。更贴心的是,景区还在夜食区设置了 “月光茶座”,游客可以一边品尝青城山茶,一边听当地人讲述都江堰的民间故事,江风拂面,茶香袅袅,别有一番惬意。
或许有人会问:一场文旅活动,为何要如此大费周章地将非遗、科技与夜经济结合?答案,藏在都江堰的 “基因” 里。作为世界文化遗产,都江堰的价值不仅在于 “古老”,更在于 “活着”—— 它不是一座静止的博物馆,而是至今仍在发挥作用的水利工程,是与城市、与人民生活紧密相连的文化符号。但在过去,都江堰的 “夜经济” 一直是短板:大多数游客白天参观景区后,便会前往成都市区住宿,景区周边的夜晚往往显得冷清。如何让游客 “留下来”,让 “白天游” 变成 “全天玩”,成为景区发展文旅产业的关键课题。
此次 “珍水润天府・都江花月夜” 活动,正是对这一课题的回应。景区负责人表示,活动的策划初衷,就是 “让都江堰的夜晚‘活’起来,让游客不仅能‘看见’历史,更能‘触摸’历史、‘感受’历史”。而要实现这一点,就必须打破 “传统 = 陈旧” 的刻板印象,用年轻人喜欢的方式解读文化。“现在的游客,尤其是年轻游客,不再满足于‘走马观花’式的旅游,他们需要的是‘有互动、有体验、有记忆点’的旅程。” 负责人举例说,之所以选择川剧变脸与激光结合,就是因为川剧是四川的 “文化名片”,而激光光影是年轻人熟悉的科技元素,两者结合既能保留非遗的内核,又能让非遗 “潮” 起来,“事实证明,这种尝试是成功的 —— 活动期间,关于‘都江堰川剧激光秀’的话题在社交平台上的阅读量超过了 5000 万,很多游客都是看到网上的视频后,专门来都江堰体验的。”
从实际效果来看,活动确实实现了 “让游客留下来” 的目标。据景区统计,10 月 1 日至 3 日,都江堰景区夜间客流量同比增长了 120%,周边酒店、民宿的入住率达到了 95% 以上,部分民宿甚至需要提前一周预订。更重要的是,游客的 “停留时间” 明显延长 —— 以往大多数游客在都江堰的停留时间不超过 4 小时,而在活动期间,平均停留时间达到了 8 小时以上,不少游客会选择在都江堰住一晚,第二天继续体验其他项目。“这不仅带动了景区的收入,更带动了周边餐饮、住宿、零售等产业的发展,真正形成了‘一体化夜经济场景’。” 都江堰市文旅局相关负责人表示,这场活动的意义,在于为地方文旅产业发展提供了 “可复制、可推广” 的经验:不是简单地 “堆砌” 元素,而是找到 “文化内核” 与 “市场需求” 的结合点,用创新的方式让文化 “活” 在当下。
在活动的最后一天,也就是 10 月 8 日的夜晚,南桥广场上将举行一场特别的 “古法拜月仪式”。身着传统服饰的 “礼官” 带领游客按照古代礼仪祭拜月亮,现场摆放着都江堰特产的水果、糕点,月光洒在江面上,与激光光影交相辉映。
一位年过七旬的本地老人看着眼前的场景,不禁感慨:“我在都江堰生活了一辈子,从没见过南桥这么热闹、这么美的夜晚。以前总担心年轻人不喜欢这些老东西,现在看来,只要做得好,老文化也能吸引年轻人。”
千年都江堰,滔滔岷江水。这场 “珍水润天府・都江花月夜” 活动,就像一颗投入江中的石子,激起了文化与旅游融合的层层涟漪。它证明,当世界遗产遇上创新思维,当非遗绝技撞上科技光影,当夜晚经济承载文化内涵,一座城市的文旅故事,便能讲述得更加生动、更加动人。而对于都江堰来说,这场活动或许只是一个开始 —— 在未来,这座千年古城还将继续探索文旅融合的新路径,让更多人在白天读懂它的历史,在夜晚爱上它的烟火,让 “都江夜堰” 成为一张享誉全国的文旅新名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