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国庆,南京浦口火车站历史文化街区将迎来开街一周年。现代快报记者了解到,近年来,围绕这座百年地标,一场充满温度的城市更新徐徐展开。从中山码头启程,搭乘轮渡,越过粼粼江面,靠岸便是浦口火车站;与这座静立百年的建筑相望,再步入由它延伸打造的历史文化街区,岁月痕迹与现代生活于此交织。
浦口火车站,承载着许多人的情怀与记忆。这个国庆假期,不妨踏上“中山码头—浦口火车站—扬子江生态公园”这条贯穿历史与生态的“最文艺打卡线路”,感受南京的老建筑与新风情。
古渡焕新颜,从中山码头启航
中山码头,不仅是轮渡的起点,也是打卡南京最文艺线路的起点,它的故事,要从近一个世纪前说起。1929年,为迎接孙中山先生灵柩回南京安葬,国民政府决定在下关江边建设新码头,由此便有了中山码头。它亲历了南京解放的历史时刻,在长江大桥通车前后,默默承载着南北往来的通勤使命,而后在时代变迁中渐渐沉淀。
2025年8月6日,地铁5号线全线贯通,为这座老码头注入新活力。单日轮渡客流量最高突破1.9万人次,这座承载着百年历史的轮渡码头以崭新的容颜,成为市民游客争相打卡的城市新地标。
近年来,南京采取“织补式更新”策略,像修复珍贵文物般,在保护中激活历史空间。漫步码头,“山”字形的民国风建筑静默如初,候船大厅内陈列的历史图片无声诉说,而江豚主题彩绘与“交游”文创空间里精巧的纪念品,又为这片厚重底色添上灵动的现代笔触。一位带着父母前来体验的90后小伙感慨:“以前觉得这里只是过江的通道,现在却成了能逛、能玩、能沉浸感受的文化据点。”
从地铁5号线下关站出来,步行10分钟或骑着共享单车,沿着梧桐掩映的中山北路而来,再搭乘15分钟轮渡过江。这种“地铁+单车+轮渡”的组合,成为体验南京滨江风情的经典路线。南京轮渡公司顺势推出公共自行车免费骑行、文创雪糕等特色服务,“交游”文创店里,印着码头老照片的纪念品成了热门伴手礼,百年码头化身“文旅打卡地”。
从承载历史的渡江码头,到火遍全网的城市新宠,中山码头的蜕变,是南京对历史文化的珍视,更是对城市记忆的传承。轮渡不再是单纯的交通工具,它承载着过往,也摆渡着今天的故事,每一次启航,都是新篇章。
百年老站,让南京愈发文艺
轮渡缓缓靠岸,踏上栈桥,一座历经百年风雨的浦口火车站映入眼帘。它始建于1908年,作为中国近代铁路发展的鲜活见证,那拱形的长廊、斑驳的墙面,无声诉说着岁月的沉着气韵,成为许多人记忆中难以抹去的时代符号。
与记者一同下船的杜先生,就是其中之一。他告诉现代快报记者,1976年,自己到江北农村插队,家住南京主城的他每次过江后,都要在浦口火车站换乘公交。即便不是从浦口火车站坐车,就这么路过,已经让他魂牵梦萦,惦记了几十年。“听说浦口火车站周边变得更好了,我就特意来看看。”杜先生点头道。他的话语里,是老站刻在一代人生命年轮里的印记。
这里曾是南北交通的咽喉要道,见证了无数的悲欢离合,朱自清先生笔下《背影》中那感人至深的父子情,就发生在浦口火车站的月台上。2025年,恰逢《背影》发表100周年,月台上那蹒跚的父爱背影,已随文字化为永恒,让这座车站的每一寸砖石都浸染了情感的重量。
虽然火车的汽笛已然远去,但老站正以另一种方式呼吸。以它为核心打造的历史文化街区,既存留着往日的繁华印记,又巧妙融入当代的审美与闲适。漫步街区,你可以登上绿皮火车,重温“车马慢,书信远”的旧时光;坐在南京最有温度的长椅上,感受朱自清先生笔下深沉的父爱。你还可以点一杯香浓的咖啡,静静聆听历史的低语。
浦口火车站如同一位百岁老人,虽静默不语,却吸引了众多文艺爱好者前来打卡。在这里,你能真切地感受到历史与现代的碰撞,城市与文化的交融。
扬子江畔,奏响城市活力乐章
自浦口火车站向西,城市的节奏在江风中逐渐舒缓。扬子江生态公园舒展生态客厅的怀抱,实现了从工业遗存到生活现场的蝶变。
2019年,江北新区启动了对江岸的重塑。曾经密布的工业码头陆续被拆除或搬迁,17座码头退出历史舞台,仅保留3座码头平台。这些被“去功能化”的构筑物,经过精心改造,成为凝结时间印记的工业遗存与人文景点。公园内散布着好望角、玉兰广场、江豚广场、马赛克壁画、亲子沙滩、橘影望秋、港二仓影、T台水梦、轮渡桥遗址等特色景点,它们不仅是历史的注脚,更成为市民休闲生活的新场景。
华灯初上,扬子江的晚风悄然拂去白日的燥热,送来湿润与清凉。曾经沉寂的江畔,如今被特色市集的点点灯光和悠扬旋律唤醒。人们吹着习习江风,穿梭于各色摊位之间,或品尝地道小吃,或挑选心仪文创,氛围轻松惬意。而真正将气氛推向高潮的,是舞台中央传来的动人歌声。
“南京街唱”的加入,为“江风派对”注入了灵魂。民谣的温柔浅唱,叩击心扉;流行乐的动感节奏,引发共鸣;摇滚乐的澎湃激情,彻底点燃夜空。旋律随着江风轻轻漫溢,与滔滔江水声交织,构成了独一无二的户外听觉盛宴。从清晨瑜伽爱好者的江边晨练,到夜幕下年轻人的音乐狂欢,这条岸线以24小时不间断的活力,重塑着城市的生活方式,见证着一座城市从工业记忆向文旅融合的华丽转身。
中山码头汽笛声声、浦口火车站屹立百年、扬子江畔灯火跃动,这条线路宛如一条穿越时光的丝线,将南京的昨天、今天与明天精巧串联。它告诉我们,城市的生命力不是在废墟上另起高楼,而是在记忆的厚土中培育新枝。这一场跨越百年的“读城”之旅,最终让我们听见,历史与未来正在扬子江的波涛中,完成一场深沉而宏大的和鸣。
现代快报/现代+记者 杨晓冬 李娜 刘伟娟/文 尹翼星/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