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28日,南京市秦淮区召开文旅产业高质量发展发布会,宣布打造“中国人文旅游第一区”,并发布“文旅产业高质量发展十项行动计划”。作为南京文旅的“金字招牌”,秦淮区依托千年历史积淀,在江苏省“推进文旅融合高质量发展”战略指引下,从守护文化根脉到创新业态模式,从吸引游客“打卡”到留住消费“买单”,走出了一条 “以文塑旅、以旅彰文”的特色发展之路。
秦淮区文旅产业高质量发展大会 图片来源/秦淮发布
千年文脉,秦淮文旅的坚实底气
傍晚时分,夫子庙泮池码头前,画舫在秦淮河上静静排开,等候的队伍从检票口一路蜿蜒至“天下文枢”牌坊下。“研学小组请跟上!我们即将乘坐画舫,感受朱自清笔下‘桨声灯影里的秦淮河’……”一位身着黄色研学马甲的老师高举旗子,20多名中学生簇拥其后,一边擦汗一边好奇地张望——这样的场景,在夫子庙已是常态。
穿过汹涌人潮,仅一街之隔的老门东历史街区,同样迎来一天中最热闹的时刻。青砖铺就的三条营巷子里,游人摩肩接踵,文创小店与美食餐厅前长队不断。灯光勾勒出马头墙的轮廓,穿汉服的年轻人手举荷花灯拍照留念,孩子们拉着父母挤向剪纸摊位。不远处,“秦淮非遗市集”的招牌下,一位老师傅正展示金箔锻造工艺,摊位周围里三层外三层围满了驻足观看的市民与游客。
作为南京建城史的起源地和江南文脉的核心承载区,秦淮区坐拥12处国家级文保单位、101项非物质文化遗产、313处文物遗存和6片历史文化街区,其文化资源的密度与厚度在全国范围内实属罕见。这些珍贵的历史遗产,不仅绘就了老城区独特的风景线,更成为推动文商旅融合发展的坚实底气。
2024年,秦淮全区游客接待量已突破8000万人次,旅游总收入超过830亿元。素有“最南京”之誉的秦淮区,已连续6年入选“全国市辖区旅游综合实力”榜单前五。2025年上半年,全区游客接待量突破5500万人次,旅游总收入达530亿元,两项核心指标均位列南京市第一。
秦淮推动“流量”变“财气”
“金陵梦华”项目正是秦淮推动文商旅深度融合的一个生动缩影。作为南京首个全方位“文旅+”多业态融合项目,它将特色餐饮与舞剧、演艺等元素创新结合,自去年夏天开业以来,频频登上社交媒体热搜,尤其在暑假期间更是场场爆满,出现“一位难求”的现象。
在餐饮消费进入“分级”阶段的背景下,消费者不再满足于简单的观光和品尝,而对环境、氛围与体验提出了更高要求。“既要有‘美食宴’,也要有‘文化宴’。”“金陵梦华”负责人王珣认为,餐厅同样可以成为沉浸式演艺空间,唯有增强文化体验,让游客在品味美食的同时获得更多参与感、互动感和代入感,才能真正激活文旅市场的“一池春水”。
除业态融合之外,科技赋能也在为秦淮文旅注入新动能。在中国科举博物馆,游客通过佩戴AR眼镜,可“进入”虚拟号舍,在闯关过程中深度感知科举制度的千年文化内涵。
今年以来,秦淮区主要领导多次带队赴景德镇、杭州、长沙、敦煌等地调研学习,对接项目、洽谈合作,积累经验、寻找伙伴,取得丰硕成果。在大会现场,秦淮共发布并签约29个文旅产业项目,总投资额超过80亿元,更与张家界、敦煌等地达成文旅合作协议,进一步拓宽合作地域与资源网络。
省区联动助推产业升级
秦淮区的文旅发展是江苏省推动文旅产业升级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2024年底,省多部门联合印发《关于进一步促进文体旅联动提振消费的若干举措》,推出多项具体奖励政策。首批文体旅联动提振消费奖补资金也已下达,1176万元精准直达25个经营主体,聚焦“人数”关键指标,对活动主办方予以支持,全力推动大型活动的“流量”转化为实实在在的经济“增量”。
为实现从亮点项目到全域发展的全面升级,秦淮区进一步推出了系统性的“十项行动计划”,明确到2028年实现“一十百千万”战略目标:旅游总人数超一亿、海外传播量超十亿、年度文旅项目投资额超百亿、旅游总收入破千亿、新增经营主体上万个。
配套该计划,秦淮区同步推出十条实质性激励政策。区级财政每年安排不低于2000万元的文旅产业发展专项资金,重点用于扶持品牌演艺、重点企业、文化出海、夜宿经济和重大文旅活动。同时,建立“一对一”专项服务机制,协助驻区企业完成人才申报、政策申请,及时响应载体空间、用工需求和融资难题,逐步构建起“政策—资金—服务”三位一体的文旅产业发展保障体系。
文/李诗睿
资料来源:“学习强国”江苏学习平台、新华日报、江苏国际在线、秦淮发布、南京新闻、金陵梦华微信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