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人民日报客户端
在福建东部海域,有一座海岛,距台湾新竹仅68海里,是祖国大陆距台湾本岛最近的地区。暑期临近尾声,海岛上的“六八海里”景区,海岸边游客仍络绎不绝。夕阳将云彩映照出油画般的渐变色,家长带着孩子在海岸边的礁石上打卡拍照……这座海岛就是福建平潭综合实验区,也是享誉中外的国际旅游目的地。
据统计,2024年平潭游客总人数超1070万,游客增长率5.1%;旅游收入120.28亿元,同比增长约13.6%。这座海岛上的文旅产业究竟有何“法宝”,能让自然地理优势充分发挥,实现游客人数、旅游收入双增长?
8月20日,活力中国调研行记者走进平潭,从两个场景看平潭如何打开文旅消费新思路。
挖掘周边文创“新价值”——
2024年12月,壳丘头遗址博物馆向公众开放,讲述南岛语族的故事。半年多时间过去,这里已经成为平潭旅游一大热点,馆内游客接踵而至。步入博物馆内的文创店,丰富多彩的文创产品琳琅满目。
面对暑期“博物馆热”持续升温,不少博物馆发力文创“二次消费”,如何把文创设计得有趣、生动,成了一大课题。
“不仅要深入学术研究,更要让“小众文化”走入大众,打造文旅IP,让游客愿意走进博物馆,亲身感受和体验。”在平潭综合实验区国际南岛语族研究院学术交流部主任林颖看来,博物馆里重要的是沉浸式体验,在离开时也要让游客能“带回家点什么”。说着,林颖将一盏灯缓缓旋转打开,侧边纸上刻着南岛语族的图腾元素,灯光将图腾元素投射到地面上,跨越时空的奇妙感瞬间袭来。
“除了这个旋转灯,我们还开发了不少新奇的文创,比如把出土器物缩小还原成摆件、把南岛语族迁徙地图做成鼠标垫……”林颖表示,开发文创、加快建设配套设施,都是为了让游客有更丰富的体验,从而吸引更多游客前来。“目前,我们正在和平潭的著名景点六八海里、仙人井以套票的形式开展联动,让游客更方便地感受到平潭的魅力。”林颖说。
根据当地遗址出土器物还原而成的文创产品。
激发玩海体验“新需求”——
落日余晖下,海风轻拂面庞,咸咸的气息萦绕在鼻尖。在福建平潭综合实验区东澳中心渔港22号国际游艇码头,27岁的周亚弟拧紧油门,马达轰鸣中,载着游客的摩托艇疾驰而去,水花四溅,欢声笑语。
“暑期游客增多,每天工作日程满得很!”周亚弟被晒得皮肤黝黑,但掩盖不住嘴角的笑意。今年5月,从三亚来到平潭工作,周亚弟对眼前这座游艇码头甚是满意:“基础好设施新,游客体验感强!”
22号国际游艇码头于去年6月正式投入运营,已建成49个泊位,引入帆船、游艇、造浪艇、摩托艇、水上卡丁船等多样化海上体验项目,成为平潭滨海旅游的新地标。
“在这里,游艇不再是‘豪华’的代言词,正加速向‘大众化’转型。”平潭综合实验区文旅发展集团有限公司党委副书记、总经理林彦说。去年4月,实验区旅游客运有限公司与台湾嘉信游艇集团合资成立平潭和风游艇有限公司,主要负责游艇码头运营,计划实施大众化游艇“百船计划”,让游艇旅游从小众高端走向大众休闲。
22号国际游艇码头上,游客前来体验游艇出海。
从“环岛游”到“城际游”,再到“国际游”,平潭海上旅游半径正不断延伸。今年上半年,平潭接待游客540.54万人次,游客旅游总花费55.32亿元,比2024年同期分别增长13.2%和17.3%。
创新文旅消费新思路,平潭在其中找到了独特的路径,从融合“学术性”与“趣味性”的文创产品,到推动游艇旅游大众化的“百船计划”。这座海岛凭借其独特的地理和文化优势,正逐步擦亮文旅产业“金名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