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街区变景区,老城区焕发新时尚
8月1日一早,数万人齐聚南昌八一广场观看升国旗仪式。随后,大部分游客的南昌之旅才正式开启:有的就近前往省府大院CityWalk,有的去稍远的大士院品尝瓦罐汤和拌粉,还有的慕名前往佑民寺、杏花楼拍照……游客聚集的南昌市东湖区,好不热闹。
近年来,东湖区文旅消费呈现新形式——大学生“特种兵”爱在老街区打卡,“文青”们喜欢探寻老建筑的岁月痕迹。7月底,记者走进东湖区蹲点调研,解码这份烟火气和松弛感在老城区内碰撞出的新时尚。
北湖路上,一栋两层的老洋房立于北湖畔,门口一棵梧桐树几乎遮挡住建筑的一半。这家名为品·环湖69的餐饮店主营茶咖和私房菜,线上出圈爆火,线下客流不断。如今,围着北湖的众多老旧建筑被盘活,改造为非遗陈列馆和文艺餐厅等业态,成了新的城市地标。
同样受游客喜爱的还有位于北京西路的省府大院,这里有近百栋居民楼,属于典型的老社区。近两年,随着一批年轻创业者的入驻,咖啡、甜品、书店等40余家新潮小店为这个老社区带来了新的活力。走进位于省府大院的念青书店,迎面是淡淡的藏香味。在南昌打拼的“90后”青海人青红,将10余年的图书从业经历变为创业基础,2022年下半年在省府大院开了这家书店。“我一直想开社区书店,创业投资不大,做街坊生意也有盈利空间,这种模式在广州挺受欢迎。”青红介绍,开业以来有8万人次进店,营收主要来自图书、饮品和文创产品。
在江西财经大学现代产业发展研究院副院长曹国新眼中,2022年前后,一批创业者将外地的发展模式带到了南昌,孵化出形式多样的文旅消费内容,同时满足了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多元化消费需求。“游客需求变化明显,大家开始扎堆前往能够提供情绪价值的地方。”
2023年7月,小罗子汤店在大士院开了间1000平方米的分店,这里从地砖到柱子,基本保留了原店铺上个世纪的装修样貌。“消费者认可我们,除了觉得美味实惠之外,也是觉得这是老字号、南昌本土味道,这就是一种情绪价值。”该店老板娘刘月华介绍,该店仅拌粉一天就卖出6000余碗,每月销售盒装拌粉超过3万盒。
“登阁观江景,下楼品烟火”“大士院过早,蛤蟆街夜宵”……东湖区的文旅消费标签越来越多。作为老城区,东湖区有着厚重的历史文化沉淀,但也面临着城市基础设施老旧等现实问题,如何让文旅出圈带动城市品位跃升?如何让发展红利与本地居民共享?这些都是摆在政府、商家、居民面前的共同课题。
北湖边,修缮后的原河东会馆焕然一新,这三栋老建筑如今有个新的名字——T16绿洲。T16绿洲的主理人陈巍介绍,当初这里是外墙斑驳、门窗紧闭的老房子,变成现在这样,社区干部帮了不少忙。社区干部不仅带着他们对接江西省机关事务管理局确认公房租赁细节,还在装修噪音干扰、装修材料堆放等问题上,帮着积极协调邻里关系。“我们在门口摆放13张摇椅供居民乘凉,设计将这块空间与居民分享,是一种新业态与老社区的共生发展。”
如今,这份在北湖畔精致生活区的松弛感,也逐渐提升本地居民的幸福感。北湖边饭店主打南昌菜,主理人任俊杰介绍:“饭店在试营业期间坐满了街坊邻居,大家觉得味道不错,都愿意在这里消费。”
“我们现在嗓门小了,笑容多了,看到哪里有垃圾,也会顺手给处理了。”在大士院,居民主动加入城区卫生的维系中。据大士院的社区干部介绍,大士院投入300余万元实施“修旧如旧”改造,改善街区环境,成立街区运营管理指挥部,统一负责环境卫生管理、街区秩序维护等工作,提升游客旅游体验。2024年,大士院街区共有商铺500余家,新增商户超200家,带动逾千人就业,周边商业体出租率提升至95%,推动了周边地区商业价值的跃升和文旅商产业的发展。
江西日报全媒体记者 游静(游静)
上一篇:景区直升机坠落致1死4伤!“黑飞”公司无资质,竟敢带游客上天?! 直升机景区坠落致1死4伤现场曝光 景区飞机坠落2人遇难
下一篇:“冷经济”释放热效应 深圳室内运动成暑期文旅消费新主场 暑期经济渐升温体验消费趋主流 夜经济升温夏日释放消费活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