暑期到来,旅游市场热度持续升高。今年夏天,研学游成为很多家庭的选择。很多研学线路聚焦于我国独特的自然地貌。在海南,当地依托热带雨林资源打造的特色研学项目,吸引了不少孩子走进雨林探索自然的奥秘。
这个暑期,海南保亭依托得天独厚的雨林生态资源,推出雨林溯溪、探秘雨林、动植物科普等一系列雨林研学项目,迎来不少大大小小的研学团队。雨林研学把课堂搬到了大自然中,书本里的知识在这里活了起来。
在研学导师的引领下,孩子们在雨林里还能亲自上手学习钻木取火、割胶等野外技能,在实地探索中,让自然知识跳出电视和书本,变得可感可知。
研学导师:这个是胶刀,这棵树是橡胶树,它和见血封喉树树干长得是有点相似的,唯独不相似的是它的叶子。我们要以弓步,把胶刀放到里面,顺着慢慢蹲下来,到了这个位置就收,胶刀一收,汁液就慢慢出来了。
兼具知识拓展与实践体验的研学游,正逐渐成为家庭暑期出游的首选。不同于以往走马观花的打卡式游览,在研学中,孩子们能够与来自各地的同龄人互动交流,一同探索自然文化之旅。
游客家长 华靖:大家天南海北过来的,都会有不同的见解。我觉得跟各地的小朋友多交流多交往,是一个获取知识或者拓宽视野的渠道。
呀诺达热带雨林景区研学导师 吉振国:我们的研学路线设置钻木取火、割胶、方向识别、净化水源,同时在雨林当中,也跟小朋友们介绍雨林植物的知识,他们也上手体验,去收获。他们的动手能力非常强,小朋友也感受非常好,这跟我们在课本上学到的知识是不一样的,因为这个是在热带雨林中去感受、去体验、去收获。
大熊猫国家公园寻踪国宝
今年夏天,位于四川绵阳的大熊猫国家公园迎来很多孩子,在清凉中探寻大自然的神奇奥秘,了解野生大熊猫的栖息环境。
在大熊猫国家公园王朗片区,来自北京、天津、江苏等地的学生跟着巡护员和老师,穿过茂密的丛林、跨过小河沟,在野生大熊猫的“地盘”中,寻找它们的活动足迹。
通过讲解孩子们了解到,架设红外摄像机记录野生动物的影像,也是保护它们的方式之一。而让孩子们兴奋不已的是,这片区域的相机就曾拍到过野生熊猫的珍贵画面。
天津学生 贾一凡:通过红外观测记录仪,我们也能看到一些大熊猫的足迹和影像,就好像这些动物时时刻刻都在我们身边,我们也能够更好保护观测,为它们营造一个更好的生活环境。
保护区内,千年的云杉高耸入云,一些树干上覆盖了厚厚的苔藓,松软的腐殖质踩上去犹如地毯,空气中弥漫着泥土的清香……受季风气候影响和海拔落差,这里“一山有四季,十里不同天”。大熊猫国家公园王朗片区是最早建立的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之一,地处岷山山系腹地,是典型的高原山地地貌特征。除了野生大熊猫,这里还有川金丝猴、羚牛、雪豹等珍稀野生动物。
沙漠研学
见证黄沙上的生命奇迹
宁夏中卫沙坡头旅游景区位于腾格里沙漠东南边缘。今年暑期,不少孩子来到这里实地感受人与自然相互依存的关系。
清晨,孩子们在老师的带领下开启了一天的沙漠研学之旅。他们挑战的第一个项目是滑沙。面对全长168米、倾斜角达38度的沙坡,不少孩子一开始有些胆怯。
放下紧张与顾虑,孩子们逐渐适应了沙漠的节奏。随之展开的,是徒步行走至沙漠深处的探索。一路上,迎着烈日,老师向孩子们介绍着沿途可见的植物和动物,绿色的耐旱植物、沙漠蜥蜴,都是大家观察和讨论的对象。在这一过程中,孩子们也慢慢认识到,即使在如此缺水、多风沙的地理条件下,依然有生命顽强地存活着。正如茫茫沙海中,格外显眼的一块块网状的麦草方格。
通过讲解,孩子们了解到,当地“五带一体”综合治沙防护体系,在工作人员的指导下,他们亲身体验了麦草方格的制作过程。
近年来,强调“知行合一”的深度研学旅行日益受到家长青睐。各地文旅部门也积极顺应趋势,推出融合本土特色的研学项目。在沙坡头的浩瀚沙海间,孩子们不仅学习了治沙知识,更深刻体会到生命在逆境中的顽强,以及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深刻内涵,最终完成了自然与自我对话的课程。
来源:央视新闻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