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起因
很久之前,有一位名叫愚公的老人,他家的对面有太行、王屋两座大山。他们一家人要出去,就只能围着大山绕道而行。
2、经过
有一天,愚公把全家人召集在一起说道:明天开始,我们上山搬石头,把山移平,这样我们出去再也不用这么累了。他的妻子提出了疑问:凭你的力气,连小山都不能削平,何况是这两座大山呢?再说,挖下来的土和石头往哪里放呢?众人说:把它扔到渤海边上去。
于是。第二天愚公带领全家人上山,凿石头、挖土,用箕畚运到渤海边上。智叟看到后,讥笑的对愚公说:你都这把年纪了,还去移什么山啊,就算到你死的那天,也不可能把大山移开的。愚公听了笑着说:即使我死了,还有儿子在,儿子又生孙子,孙子又生儿子,子子孙孙无穷无尽,可是山却不会增加,还怕挖不平吗?智叟听了,没话反驳,只好灰溜溜地走开了。
3、结果
后来,山神和海神也知道了愚公移山的事情,害怕们这样不停地挖下去,会把山搬光,把海填满,就跑去向玉帝报告。玉帝看到愚公的行为后很是感动,便派山神把两座大山背走了。
扩展资料:
主题思想:
愚公移山是一篇具有朴素的唯物主义和朴素的辩证法思想的寓言故事。其主题思想即恒道。它借愚公形象的塑造,通过“智叟”与“愚公”的对话,展现出了“智叟”之愚与“愚公”之智,告诉人们做事要持之以恒,才有可能成功。反映了中国古代劳动人民改造自然的雄伟气魄,表现了中国古代劳动人民的信心和顽强毅力,说明了要克服困难就必须坚持不懈的道理,对人们有很大的启发。
另外,这篇寓言亦有很重要的客观意义。首先,它具有人定胜天的思想,在天人关系上,重人轻天的倾向十分鲜明。其次,愚公在批驳智叟时,关于山与人的关系的分析,实际上蕴含着进步的哲学思想,讲的是在一定条件下事物之间的关系可以发生转化的道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