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日微风,轻轻吹拂,又到了清新荷香扑鼻而来的赏荷佳期。北京各大公园的水榭景观之中,不乏赏莲好去处,“青荷莲子杂衣香,云起风生归路长。”“荷叶五寸荷花娇,贴波不碍画船摇。”循着古人采莲的诗句,临水观荷,梳影摇曳,粼粼清光,实在是酷暑中独有的一分静谧悠然。
在圆明园的荷花池畔,沉睡了两百年的古莲种子悄然苏醒,绽放出娇艳的花朵。这些古莲出土于长春园东南角的如园遗址,它们的绽放不仅是生命的奇迹,更串联起一段尘封的历史,成为解读如园兴衰的独特密码。
圆明园古莲是2017年考古人员在圆明园长春园如园遗址镜香池内发现的11颗古莲子培育而成的莲花品种。经碳十四检测推定古莲子休眠时间超过百年,2019年经人工培育实现首次开花,2020年扩繁培育的“莲二代”进入盛开期。该品种具有单瓣粉红色花瓣、大型植株等野生莲特征,为研究莲科植物起源、种子保存机制,以及古环境考证提供了珍贵遗传资源。每年夏季,圆明园荷花基地集中展出200余个荷花品种,古莲及其后代作为重点展品开放观赏。
古莲出土地如园,是乾隆皇帝仿照江南名园——江宁瞻园而建,是圆明园里最精美的一座“园中之园”。瞻园曾是明代开国功臣徐达的府邸花园,是江宁私园之翘楚,号称金陵第一园。乾隆帝南巡时曾经多次造访瞻园,并为其题写匾额。乾隆帝六下江南,对江南园林的精致秀美情有独钟,他让随行画师将所中意的名园尽绘成图,带回京城。
乾隆三十二年(1767),乾隆皇帝将瞻园仿建到圆明园的长春园东南隅,命名如园,就是“如同瞻园”,取意“境如瞻园”。江南园林中常见的莲池景观,如园在仿建时也将其纳入,白莲、红莲在池中摇曳生姿,与周边景致相映成趣,成为园中的一大胜景。当时,如园不仅是皇家休憩赏景之地,更是乾隆皇帝寄托江南情思、与群臣吟诗作对的风雅之所。
如园的建筑布局巧妙,亭台楼阁、假山池塘错落有致,曲径通幽处尽显江南园林的婉约风情。而且,它在格局上又融合了中国古典园林南秀北雄的造园精髓,形成山水之自然天成,建筑之素雅精巧,花木之古朴雅致,景点之瑰丽秀美,虽由人作,宛如天成。
嘉庆皇帝对如园更是喜爱有加,嘉庆十六年(1811),也就是如园建成40多年后,渐显颓旧,为此,嘉庆皇帝对如园进行了大刀阔斧的重修。嘉庆皇帝在《重修如园记》中强调说:“如园诸胜一切如旧,非别有创造,大兴工作也。斯园前如瞻园之境,后如如园之规。”
在修缮的同时,嘉庆皇帝在如园添建了大量建筑和景观,又对一些主体建筑进行了局部改建和扩建,还将大部分景点重新命名,并且在新旧景观中甄选了自己最喜欢的景点,形成挹霞亭晚坐、披青蹬巡诗等“如园十景”,使如园的景观层次更为丰富、精美。如园内,曾有嘉庆御笔字“转翠桥”和“平安径”石碑及“称松岩”、“镜香池”、“披青磴”等刻石。
可惜的是,咸丰末年,如园随圆明园一同毁于英法联军的劫掠,建筑仅存遗址,满目荒凉。近年来,圆明园分阶段对如园遗址进行系统考古发掘,清理出34处建筑基址与完整路网,基本摸清了如园文物古迹的遗存。如园遗址出土了嘉庆御笔诗石刻、粉彩地砖等上千件文物。其中,在清理延清堂东侧道路时,发现《披青蹬》诗石刻,上面的文字为“碧萝青藓午阴凝,沿蹬寻幽缓步登。小憩方亭欣造极,披襟挹爽早秋澄”。根据文献记载,这与《清仁宗御制诗》记载完全吻合。这一发现印证了嘉庆皇帝重修如园的史实,也从一个侧面证实了嘉庆重修后“如园十景”的存在。
如园遗址出土的粉彩瓷砖残件,原为大殿室内的铺地砖,砖体内部有蜂窝状孔洞连通地坑,出土时里面还发现了沙子。修复过的粉彩瓷砖,在圆明园正觉寺展出。
圆明园历史上历经多次劫难,如园的莲池也遭到破坏,部分莲种被埋入废墟之下,开始了漫长的沉睡。无人再顾及这片废墟下的生命。这些古莲种子在黑暗潮湿的土壤中,默默等待着重见天日的时刻。它们被掩埋的土层中,裹挟着如园昔日的辉煌记忆,也封存着圆明园那段惨痛的历史。
200年后,为了唤醒这些沉睡的古莲,中科院植物研究所的科研人员采用了特殊的技术手段。他们首先对古莲子的外壳进行处理,因为经过漫长岁月,莲子外壳变得更加坚硬致密,阻碍了水分和氧气的进入。科研人员小心翼翼地打磨莲子外壳,打通种子萌发的通道。之后,将处理好的莲子放入适宜的营养液中,精心调控温度、湿度等环境条件。经过耐心培育,其中6颗古莲子成功发芽,并在精心照料下茁壮成长。
2018年8月,古莲在圆明园首次绽放,接天莲叶无穷碧,吸引了无数游客前来观赏,粉白的花瓣层层舒展,仿佛穿越时空,重现了如园当年的莲池盛景。这些古莲的绽放,不仅是植物学上的奇迹,更是历史与现实的一次深情对话。
如今,作为圆明园历史的见证者,古莲在荷花池中再次如期绽放,它们从如园遗址的废墟中苏醒,自成一方清幽雅致的天地,让尘封的历史再次鲜活地呈现在世人面前,也让人们更加直观地感受到这座皇家园林曾经的辉煌与沧桑。
文/本报记者李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