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聊城职院文旅学院文心旅行研究团队深入齐鲁沿黄九市,开展非物质文化遗产与旅游产业融合发展提振消费的研究,为沿黄地区文旅产业高质量发展提供了新思路。该研究由徐晴、马誉荧、刘嘉怡、梁兆昊等学者共同完成,深入分析了沿黄九市非遗资源现状,并提出了五大创新策略。
研究显示,齐鲁沿黄九市非遗资源丰富,其中国家级非遗代表性项目116项,占全省总数的62.37%;省级项目619项,占57.69%。这些资源涵盖了传统技艺、民俗节庆、民间艺术等十大门类,其中传统技艺类项目占比最高,达38.89%。依托这些资源,沿黄地区已打造出“阿胶世界”“宁津杂技蟋蟀谷”等特色景区,推出多条“黄河入海非遗之旅”线路。
“非遗不是静态展品,而是可体验、可消费的文化IP。”研究团队负责人表示。研究指出,当前沿黄地区在推进非遗与旅游融合过程中,仍存在形式大于内容、互动体验表面化、传承人参与不足等问题。
针对这些问题,研究团队提出了五大创新策略:一是政府主导,通过设立专项资金、出台税收优惠等政策支持;二是企业引领,推动“技术+非遗”融合,开发爆款文创产品;三是传承人赋能,建立数字画像系统,提升市场适应能力;四是消费者触达,利用数字化手段培育文化消费闭环;五是社区联动,构建“15分钟非遗生活圈”。
业内专家认为,这些策略为黄河流域文旅融合发展提供了重要参考。随着《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规划纲要》的深入实施,齐鲁沿黄九市有望成为全国文旅消费的新标杆。
据悉,该研究成果已引起相关部门重视,未来将进一步探索非遗与研学、康养等产业的跨界融合,推动非遗保护与经济发展实现“双赢”,为讲好黄河故事注入新动能。
闪电新闻记者 刘雅 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