齐鲁网·闪电新闻5月14日讯(山东经济广播记者 董建华)“以前花钱买刚需,现在花钱买开心!”这句话可谓精准拿捏住当代人的消费DNA。《2024中国青年消费趋势报告》显示,近三成的受访年轻人会因为“情绪价值疗愈身心”而进行消费。当“情绪价值”成为硬通货,文旅市场正上演着一场大型“快乐经济学”实战——从排队抢的文创冰箱贴,到特种兵式追的演唱会,年轻人用真金白银证明:论花钱买快乐,咱主打一个专业。
如今的旅游圈,早就不是“上车睡觉、下车拍照”的老套路了。年轻人化身“情绪探险家”,在旅途中追寻深度的情感共鸣。“进淄赶烤”的火爆,不只是因为一串滋滋冒油的烤肉,更是人们对市井烟火气和陌生人善意的集体向往;City walk的走红,让年轻人在城市的巷陌中放慢脚步,用双脚丈量城市的脉搏,治愈疲惫的心灵;寺庙游则成为当代年轻人的“心灵驿站”,在袅袅香烟中,焦虑得以安放。这就如同年轻人痴迷二次元“谷子”、热衷社群活动,消费者购买的不仅是产品或服务,更是跨越时空的情感联结与自我认同。而影视剧、游戏、非遗文化顺势成为文旅种草机:追《繁花》打卡上海弄堂,玩《黑神话:悟空》奔赴山西古刹,潮汕英歌舞凭借非遗魅力变身网红IP,充分展现“情绪消费”的强大驱动力。
敏锐的文旅市场迅速开启“整活”模式。就说故宫那只“顶流”凤冠冰箱贴,刚上架就被抢成“断货王”。限购都拦不住大家“把文物带回家”的热情,半年怒销80多万个!国博火速推出笔记本、马面裙等10余款周边,直接卷出千万销售额。还有上海的哆啦A梦特展把童年回忆搬进现实,周边被扫货的速度堪比双十一;各地沉浸式夜游、主题音乐节轮番上阵,VR、AI齐上阵,把传统文化玩出赛博朋克风。
但热闹归热闹,翻车现场也不少。有的景区过度营销,游客来了发现“照骗”现场;有的服务拉胯,把“诗与远方”变成“人在囧途”。毕竟情绪消费就像坐过山车,“上头”时疯狂下单,“下头”时跑得比谁都快。
想在这场“快乐经济”里站稳脚跟,文旅行业得学会从“流量玩家”转型“留量大师”。与其琢磨怎么制造爆款,不如想想怎么把每个细节都做成“情绪充电宝”。毕竟当代游客的要求很简单:要好玩,要出片,更要走心——谁能把旅行变成“快乐盲盒”,谁就能在这场 “情绪争夺战”里笑到最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