宏观大类:
继广东省和上海市之后,北京市也宣布正式启动全域无隐性债务试点工作,国家的化解隐性债务政策对今年的基建落地会带来一定制约,因此要关注后续基建进展。值得关注的是,1 月13 日,上海出现本土传播案例,截止目前为止,国内已经同时在9 市出现本土传播病例,疫情风险不容忽视。
短期需要警惕美联储紧缩预期带来的调整风险。回顾上轮加息周期来看,在加息预期博弈阶段(首提加息-加息落地),加息预期走强伴随着美元指数走强,而新兴市场股指、黄金、原油、CRB 综指录得调整(至少是月度级别的涨跌表现),美股震荡,美债利率并未出现明显上行趋势。在加息事实落地后,美债利率趋势上行,美元指数见顶回落,新兴市场股指、大宗商品企稳反弹,黄金并未明显调整。在通胀事实性回落以前,不排除紧缩预期进一步走强,甚至在1 月议息会议上释放更强紧缩信号的可能,因此需要警惕短期调整风险。但长期来看,一方面是高基数将驱动通胀见顶回落,另一方面高频数据显示经济正在受疫情影响,因此我们预计年内实际加息次数将不及目前市场所定价的三次之多。
国内“需求底”进一步确认。继12 月开发商拿地增速跌幅放缓后,领先指标2021 年12月金融数据继续验证经济企稳回升逻辑,12 月社会融资规模存量同比增长10.3%,录得连续两个月提速,其中政府债券同比多增4592 亿是主要贡献,此外M1、M2 同比增速均较上个月提高0.5 个百分点。我们预计,今年一季度地产建设周期将逐步企稳改善,考虑到基建前置发力(1-3 月每月新增投放约5000 亿,而去年1-3 月专项债几无投放),以及一季度货币、财政双宽格局,我们认为,内需型工业品(黑色建材、传统有色铝、化工、煤炭)可择机逢低做多。
总的来讲,当下货币边际转松的背景下,对国内股指相对友善,我们继续看好今年一季度的国内股指行情;国内经济预期的改善,特别是地产和基建的企稳回升,有利于与其相关性较高的内需型工业品;外需型工业品尚未明朗,一方面面临境外疫情带来的需求冲击风险,另一方面欧洲天然气供需缺口仍存,电价短期仍较为依赖天然气供应,减产带来的支撑仍存。
策略(强弱排序):三大股指(IH/IF/IC)逢低多配;农产品、内需型工业品(黑色建材、传统有色铝、化工、煤炭)仍可逢低多配;国债、外需型工业品(原油及其成本相关链条商品、新能源有色金属)和贵金属中性;
风险点:地缘政治风险;全球疫情风险;中美关系恶化;台海局势。
(文章来源:华泰期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