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遂溪县坚持党管人才的原则,聚焦中心大局、聚力主责主业,以服务高质量发展为主线,以深化人才发展体制机制改革为动力,持续优化人才发展生态环境,通过加强组织领导,创新式采用“一站多区+全域性乡村振兴人才驿站”建设模式,努力拓伸产业人才链条,谱写人才振兴工作新篇章,为遂溪人才振兴事业高质量发展提供了有力支撑。
精心打造人才驿站,统筹人才队伍“一盘棋”
“共建驿站平台,抓好第一资源”。近年来,遂溪县成立以县委书记为组长的人才工作领导小组,由“一把手”抓“第一资源”,全面压紧夯实人才工作领导小组成员人才工作责任,形成党委统一领导,组织部门牵头抓总,有关部门各司其职,密切配合,用人单位发挥主体作用,社会力量广泛参与的党管人才工作格局。通过加强组织领导,统筹协调各方面力量,全力构建贴心的人才服务体系,针对人才各方面需求和人才培育途径,由县人才驿站(县乡村振兴人才驿站)总揽全县人才资源,负责全县人才日常管理和服务保障工作,主要为驻站人才提供政策咨询、场地供给、服务保障等工作,为打造“温心”“舒心”“暖心”的人才服务环境提供坚强保障,成为遂溪县营商环境提升的又一重要窗口。
合力共抓人才资源,下好人才引进“先手棋”
“瞄准功能定位,创新平台载体”。为重点推进乡村振兴事业建设,优化营商环境,结合“对虾种业人才发展项目”,巩固“国家级电子商务进农村综合示范县”“国务院督查激励县”金字招牌,通过县人才工作领导小组成员单位合力,与高校对接建设“广东省首批校地结对共建实践育人基地”,与企业共赢打造“广东省粤菜师傅培训基地”“湛江现代种业科研中心”“遂溪电商产业园”“遂溪县乡村振兴学校”等一批产业人才聚集平台,建立校企“产学研”工作模式,强化人才创新平台载体建设,打造人才干事创业舞台,并根据各单位职能及产业布局,有机建设6个功能性县级人才驿站分站区,有效形成功能互补、共抓共管人才工作格局,促进人才驿站与分站区间打造同频共振、资源共享人才工作模式,同时运用设在县行政服务中心内的高层次人才服务站区,配套县行政服务中心工作职能,免费为人才提供18项绿色通道服务,设置专业窗口61个,授权政务服务事项294项,为人才创业开辟的良好的环境,吸引了大批人才来遂建功立业。其中,通过“一免一贴两代办一优先”和“两代表”优质服务,累计为入园企业和人才减免费用310万元、贷款贴息381万元,为全县151家电商网点培训电商、物流人才13100人次,共计吸引从事电商、物流方面人才5200余人落户遂溪,进一步擦亮“国家级电子商务进农村综合示范县”“国务院督查激励县”招牌。同时以“乡情乡愁”为纽带,积极开展“归巢创业”返乡创业行动,引导大学生、乡贤能人在农村电商、乡村旅游、农产业深加工等领域返乡创业。
遂溪县电商产业园
遂溪县国家级电子商务进农村综合示范县项目推进暨电商培训会
紧贴需求多措并举,下好人才培育“关键棋”
“培养乡土人才,巩固基层力量”。通过全域性覆盖建设乡村振兴人才驿站模式,在全县建立15个镇级乡村振兴人才驿站平台,联合全县7个农村实用人才基地和各镇党校等场所,紧贴产业需求靶向引才,瞄准产业竞争制高点,重点在培育乡土人才、新型职业农民等基层人才上下功夫,利用地方高等院校、科研院所优势,通过学历提升、技能指导、实战实训等方式培养一批带动能力强、影响力大的家庭经营农场主、种养大户、农业职业经理人、农民合作社带头人等新型职业农民,通过采取“阶梯式”专业技能培训办法,开展送技术下乡行动,依托“专家授课+课堂培训+基地实训+创业指导+扶贫政策+新型职业农民”的精准培育体系,分层次、分领域、分方向实施定向分类培养,按照农民“点餐”、专家“掌勺”、政府“买单”的方式,构建“阶梯式”农业农村人才队伍,加大本地“土专家”“田秀才”等实用型人才培养力度,累计开展送技术下乡活动418期,培训人才24000多人。同时,运用电子商务进农村服务项目契机,通过发挥人才在农村经济发展和转型升级中的骨干作用,以“电商+企业+合作社”模式,将零散产业进行聚集式“捆绑”,激励人才采用“抱团”发展模式,推动新型经营主体蓬勃发展,培育了广东铭景生物有限公司、湛江市永恒农业科技有限公司等一大批骨干龙头企业,有力实现产业集群化、品牌化发展,有力实现村民创收,村民投身创业热情高涨,“雁阵”带动品牌效应初显。
遂溪县农技推广服务驿站建设项目培训班
党建引领优化保障,下好人才留用“制胜棋”
强化党建引领,增强各级党组织凝聚力和战斗力,发挥党员模范带头作用,为乡村人才提供组织保障。加强人才服务管理和保障激励,完善人才留用法律法规,优化人才发展环境,在基础设施、社会保障、工资福利、职称评定等方面营造聚才、留才和用才的良好人才留用环境,切实帮助解决人才后顾之忧。积极搭建干事创业平台,建立健全配套人才政策体系,在安家落户、促进就业、支持创业、高效服务等方面给予人才相应政策优惠,激发人才创新创业活力。加强人文关怀,善于倾听人才各项诉求,多方面开展形式多样的文娱活动,培育起人才对当地的“熟络感”,让人才真正融入当地发展。
(文章来源:南方Plu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