飞时遮尽云和月,落时不见湖边草……正值第二届鄱阳湖国际观鸟周,70万余只候鸟不远万里,飞抵鄱阳湖越冬,水落滩出、芦荻飞舞,一幕幕壮丽的生命礼赞随之上演。
如此美景正是鄱阳湖区对湿地候鸟高效保护的生动写照。作为江西最大的生态品牌,鄱阳湖是长江进入下游前的最后一个蓄水池,在生物多样性保护、污染物降解和气候调节等方面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推动长江经济带高质量发展,鄱阳湖区首当其冲,疏河护堤、退捕禁捕、收网上岸、开展越冬候鸟和湿地保护专项行动……在一系列举措下,鄱阳湖旧貌换新颜,水更清、草更绿、鸟更多。经过多年持续跟踪调查,在生态修复保护下,鄱阳湖越冬的候鸟数量增长至60万~70万余只,吸引数以百万计的游客前来观光旅游,为当地经济发展和生态旅游注入了新的活力,也给群众带来丰厚的收入。
“万物各得其和以生,各得其养以成。”以生态保护实现生态产品价值增值,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江西以生态保护之“定”谋绿色发展之“变”。“‘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如何将自然生态优势转化为经济社会优势,积极探索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走出一条政府主导、企业和社会各界参与、市场化运作、可持续的生态产品价值实现路径,是长江经济带生态经济体系建设的重要内容之一。”江西省发展改革委相关负责人告诉记者。
近年来,江西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视生态产品价值实现工作,牢牢把握国家生态文明试验区建设和国家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试点的双重机遇,以国家试点为引领,以省级试点为支撑,积极探索绿水青山与金山银山的双向转化路径,在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方面开展大量探索,取得明显成效,形成了一批具有示范效应的可复制、可推广的经验做法。
科学规划整治非法码头
瑞昌市创新建设长江“最美岸线”
长江岸线资源是不可再生的稀缺性资源,更是沿江地区赖以生存发展的战略性资源。近年来,瑞昌市依托长江黄金岸线资源,不断强化长江大保护意识,积极探索创新岸线保护利用模式,九江港瑞昌港区实现港口管理从无序到有序、从行政管理到依法管理、从粗放经营到集约利用的转变,走出了一条岸线资源深度整合“资源变资产、资产变资本、资本变股本”的新路径。
瑞昌市被誉为“长江明珠”,是长江入赣第一站,拥有19.5公里长江岸线。过去,因经济利益的驱使,非法码头和非法采砂曾一度十分猖獗,存在恶性竞争和低效率生产,造成对宝贵岸线资源的非法侵占,危及航运安全,破坏生态环境,对其取缔整治刻不容缓。
据了解,瑞昌原有各类码头52家77个泊位。2016年以来,瑞昌市委、市政府严格按照中央关于长江经济带共抓大保护要求,全面摸排长江岸线瑞昌段码头建设情况,除军用码头、公益性码头、招引企业获批的大型专用码头外,清查出纳入关停拆除和整合的矿产、砂石码头39个。整合后的通道占用岸线仅1600米左右,节约了近4100米岸线资源,大大提高了港口岸线资源使用效率。
在整合“低小散”码头过程中,瑞昌市突破“取缔一批、规范一批、提升一批”的常规思维,创新运用政府控股、公司化运作模式,把沿江岸线资源变成国有资产。瑞昌市专门组建长江港务有限公司,以招股的方式兼并沿江“低小散”码头,让码头资源成为公司资产。这不仅让政府掌握了稀缺资源,还兼顾码头企业主体的利益,实现码头整治工作快速有效推进。
不搞“大开发”,并非意味着“不开发”“不发展”。集约化的利用开发,换来的是高效益的运行收益。近年来,瑞昌港区货物吞吐量持续坐稳九江五大港区之首,就是一个最有力的证明。据了解,自长江港务有限公司组建后,瑞昌市关停淘汰了一批设备低端、装载能力差的小码头,并投资2.65亿元新建了5个5000吨级(水工结构兼靠1万吨级)泊位,建成后年吞吐量达3300万吨。同时,瑞昌市计划投资6亿元规划建设矿场到码头的运输廊道,项目建成后将彻底解决运输过程中的超限超载安全问题和噪音尘土环境问题。
以“资本链”整合“利益链”,延伸“价值链”,瑞昌市通过集中生产经营和高效资本运营的“双轮驱动”,不仅以利润分红解决沿江岸线整治提升的资金投入不足问题,同时也有效解决了岸线生态、效益和稳定问题,进一步促进了码头企业升级发展,实现了岸线资源的集约利用。
生态恢复与经济协同发展
泰和县打造“千烟洲模式”升级版
一户一烟,千户千烟。千烟洲位于江西省吉安市泰和县灌溪镇。40年前,由于长期不合理的资源利用,千烟洲成了一个无林、缺水、土地大量荒芜、经营单一的贫困小山村。
“晴天一块铜,下雨一包脓。远望黄蒙蒙,近看水土空。”这是当年流传千烟洲的一句谚语。千烟洲丘陵地区土壤侵蚀日益严重,肥沃的红壤被冲走,导致农作物产量下降。
为探索红壤丘陵区开发治理的有效途径,1983年以来,中国科学院在千烟洲设立试验点,系统开展生态修复研究,同时进行生产性试验。按照“丘上造林种草,丘腰缓坡植果,丘间筑坝蓄水养鱼并用于灌溉,丘底、河谷滩地种粮”的立体布局,在荒丘草坡上成功打造了著名的千烟洲模式。
站在新的历史起点,千烟洲站面向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的重大需求,强化院地合作,因地制宜,深入推进“吉安(千烟洲)山水林田湖草生命共同体试验区”建设,通过人工林结构优化与功能提升、开展生态四季果园试点示范、林下乌鸡生态养殖等林下经济技术集成,将良好生态资源与科普研学有效融合,探索生态产品价值转换途径,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
2012年起,针对江西省人工林树种单一、结构简单、生态功能低等问题,千烟洲站开展人工林结构优化的试验研究。初步集成亚热带人工林近自然经营技术体系;建立马尾松林和湿地松林近自然经营示范基地600亩、杉木林长轮伐期大径材培育示范基地50亩和人工阔叶林近自然经营示范基地30亩;同时,开展多次专家咨询和技术培训,培训林业管理和技术人员达1000多人次。
(文章来源:中国经济导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