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海南诸多城市一样,地处钱塘江、太湖两大水网范围内的杭州水系也十分发达,伴随着浙江省于2014年起以治水为突破口,推动“五水共治”行动,杭州也曾经在治理污水方面遇过困难,下过苦功,取得了治水方面诸多经验与成就。近日,新海南客户端、南海网、南国都市报联系到了钱江晚报水务口线相关记者,了解杭州在治水方面的点滴新技术、新经验。
“投蚌入河”构建生物链
钱江晚报水务口线记者孙燕告诉记者,“杭州的治水模式依据水生态的不同分有很多种,直到目前各模式还在不断地升级到更高版本。通过PPP运作模式,相关治水企业正在发挥专业效能,比如目前就有企业在河道中投放河蚌进行养殖,达到既能治水,又能创效的作用。”
“投蚌入河”,指的是杭州市余杭塘河流域水环境综合治理PPP项目。合作治理企业首先采用了无人船监测技术对流域的水质、底泥、河道排口等情况进行了系统调研,在此基础上甄选出水生态修复及生物链靶向治水技术,利用水生植物、微生物、微藻、河蚌、鱼类等构建的生物链逐步净化水体。该治理企业数据显示,自启动流域治理以来,这段约3公里长的城市河道共计先后投放了20多万只可以养殖出产珍珠的河蚌,而这些小小的河蚌既能河蚌通过滤食摄取悬浮颗粒,降低水体中氨、氮、磷的含量,达到净化水质的目的,又能通过出产珍珠创造一定的经济效益,实现“双赢”。
河床下埋“留置针”长效清淤
对于治水而言,如何处理河水之下沉积杂质与微量元素的淤泥是一大尤为头疼的问题,也是不少地区治水存在反复的主要原因之一。孙燕称,近年来杭州也在治水过程中,着重对淤泥“出招”。
从传统的处理方式出发,河道的淤泥要先用机械挖上来后临时堆放在岸边,靠船只将这些含水量很高的淤泥运输进行专业处理,很容易对下游河道和周边居住环境造成二次污染。而在杭州市下城区,治水办及治水企业则将泥浆输送管长期埋在河道中,就像病人输液的“留置针”一样,当河道淤泥堆积到影响水质时,可以通过临时提升泵,将淤泥输送到淤泥处理点进行泥、水分离,清水直接流入河道,脱水后的淤泥经检测达标后作为种植土,不达标的进行改良,实现变废为宝。
(记者王子遥)
(文章来源:南国都市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