它们跨越时间长河,见证历史变迁,
它们凝结过去,连接当下,传承未来。
河南文物之窗——文化遗产耀中原,
带您走进古建筑、古遗址、古墓葬,遍访石窟寺,
聆听中华文化源远流长、中华民族生生不息的动人故事。
△点击音频,听有趣的广播剧
《河南文物之窗——文化遗产耀中原》,今天我们要探访的是元代建筑奇迹与“三绝”传奇的千年古刹——焦作慈胜寺。

游客:导游,这慈胜寺太不起眼了吧,既没有青山拱卫,也没有绿水环绕,你确定它是“国保”吗?
导游:这个千真万确,它之所以能成为“国保”,是因为有三件“宝贝”∶两座元代佛殿和一座后晋石经幢。这两座元代佛殿分别是天王殿和大雄宝殿,是严格按照元代官式建筑的营造法则建造的,这是令意大利人马可·波罗都感慨不已的元代繁华为数不多的遗存,它固化了元代高超的建筑艺术。

游客:导游,我发现这座大殿竟然没有大梁?屋顶不会塌吗?
导游:这就是慈胜寺的“力学玄机”!您眼前的天王殿是元代至元五年(1339年)重建的“无梁殿”。古人用斗拱榫卯精密咬合,将千斤屋顶的重量传至中柱,堪称木构建筑的“悬空术”。清华大学的古建教材都把它当范例呢! 你们看,这西山墙现存一幅“四大天王像”,这可是我国罕见的元代壁画艺术珍品。
游客:可是,这大雄殿的壁画怎么残缺不全?
导游:这里藏着一段痛心往事。民国十二年(1923年),奸商勾结乡绅盗割殿内壁画,现大部分收藏于美国纳尔逊艺术馆。大雄殿,又称“三绝殿”,相传为鲁班修(殿)王铎写(匾)吴道子画(壁),堪称三绝。我觉得更绝的是,殿内结构采用减柱造法,也就是说,减去殿内前部两根金柱,将殿顶各部构件的重量由殿内后部两根金柱支撑,这就腾出开阔礼佛空间!

游客:导游,大雄殿右侧这个像塔又不是塔的建筑是什么呀?
导游:这就是石经幢啊,准确地说是五代后晋天福二年(937)年《佛顶尊胜陀罗尼经》石经幢。经幢是古代宗教石刻的一种,是带有宣传性和纪念性的艺术建筑。唐宋间建幢之风盛行,有为建立功德而镌造的陀罗尼经幢,也有为纪念高僧而建的墓幢。慈胜寺的这个陀罗尼经幢高5米左右,共有十五层(十七块石头)。上部为石雕的火焰、宝珠、城堡等,中部是刻著经文的八柱,下部是浮云、伎乐飞天等,被公认为经幢中的珍品。

慈胜寺,位于河南省焦作市温县,肇建于唐,重建于元,是中原唯一纯正元代官式建筑群。其无梁殿的斗拱悬术、大雄殿“减柱造”与“三绝”遗珍,彰显了古代匠人的力学智慧与艺术巅峰。寺内五代经幢、元代木构及明代琉璃,层层叠压成一部“地面建筑史”。2001年,慈胜寺被国务院列为第五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河南文物之窗·文化遗产耀中原》由河南省文物局与河南广播电视台新闻广播联合出品,聚焦对外开放的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讲述河南文旅文创融合发展的生动实践,保护文化遗产,传承文化根脉。
来源:河南广电大象新闻记者程冰冰 谷艳敏 罗曼 马翔 罗栋巍
图片来源:焦作市文化广电和旅游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