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跟着课本去旅行”的出游方式在中小学生中颇受欢迎。孩子们走出教室,把课堂知识带到真实的山水古迹中,在身临其境的体验中,让学习变得更加生动有趣。
总台记者 王芊多娃:《岳阳楼记》,“庆历四年春,滕子京谪守巴陵郡。”我手中就是一本九年级上册的语文课本,它里面可藏着一条穿越近千年的旅行线索。我现在就在这文中所提到的巴陵,让我们循着文字的指引,跟着课本去旅行,走进岳阳楼。
踏入景区大门,映入眼帘的是水池中五座青铜铸造的小楼模型——“五朝楼观”。模型以唐、宋、元、明、清五个朝代的岳阳楼为原型打造,屋顶和檐角造型清晰呈现,吸引不少游客慕名前来。

学生 黄玥瑜:这五座楼各有各的特色,比如说唐代的端庄大气和元朝的小巧典雅形成了非常鲜明的对比,我想岳阳楼的“五朝楼观”正是想告诉我们,岳阳的忧乐精神,是源远流长的,永远是岳阳人的文化底蕴和文化特色。
岳阳楼作为“江南三大名楼”之一,依洞庭湖而建,仍保留着传统的木质“盔顶”结构,与湖景交相辉映,勾勒出独具韵味的景色。

总台记者 王芊多娃:站在岳阳楼上,眼前是宽阔的洞庭湖,远处的君山岛若隐若现。范仲淹在《岳阳楼记》中写道:“衔远山,吞长江,浩浩汤汤,横无际涯”。此刻,课本中的景象就在眼前生动呈现。
而在景区外,背《岳阳楼记》免门票的活动更是吸引了众多游客参与。近年来,岳阳楼的“背记亭”从人工核对升级为智能系统,大家在数字人“范仲淹”的语音引导下完成背诵,完成度达到80%,即可免票入园。传统名篇与现代科技巧妙融合,让课本变得更生动。

学生 李思博:现在我作为学生已经可以免票进入岳阳楼,但是我还是想要来挑战一下这个背记机器,并且在背记完之后我还可以获得一张证书,这也让我更加有成就感。
据景区统计,每年约有30万名学生走进岳阳楼开展研学活动,主要集中在春秋两季,景区也通过合理的错峰安排,保障学生与游客的参观游览体验。
科技赋能 探索洞庭湖之美
若说《岳阳楼记》是岳阳的文化名片,那洞庭湖便是这张名片的底色。小学语文课本中有《望洞庭》的诗句,而在洞庭湖博物馆,游客可以近距离了解湖区的自然生态、历史人文。
今年国庆假期后,洞庭湖博物馆研学热度依旧不减,至今已累计接待学生1万余名。
总台记者 王芊多娃:今天,洞庭湖博物馆迎来了400多名学生前来进行研学活动,学生们展现出浓厚的学习兴趣与热情。他们在研学老师的带领下进入展厅,开启一场关于洞庭湖文化与生态的探索之旅。

学生们在讲解员的带领下走进自然厅,借助多媒体影像、动植物标本和模型,全面了解洞庭湖的形成过程、生态环境,还能通过VR设备近距离观看生活在这里的“生态精灵”。

学生 周语萱:我看到了洞庭湖中的植物、动物,用这里的VR眼镜等技术看到了许多,我们平常观察不到的自然景象,让我感觉非常新奇。
走出展厅,学生们还可以参与植物拓染等系列手工活动。大家在老师的带领下,将洞庭湖区域自然飘落的树叶与花瓣,印染在布袋上制成拓染作品,将“美景”打包带回家。

学生 黄骞舜:之前只是在书上了解了一下洞庭湖的植物,现在亲手尝试才觉得不一样。

学生 邹悦彤:都是来自洞庭湖的植物,让我感受到了洞庭湖的自然环境非常好,我觉得我会带动大家一起保护树木、保护植物,让自然环境更加美丽。
为了进一步丰富游客参观体验,洞庭湖博物馆也在不断创新,打造出独具特色的沉浸式生态剧场。学生、游客可以在数字艺术构建的虚实场景中与演员互动,观赏芦苇晨雾、江豚拜风、候鸟欢歌等,感受生态与人文的和谐共生。

洞庭湖博物馆副主任 李佳:我们也是希望我们的同学们来到博物馆之后,在这里能够了解到一个立体的洞庭湖,一个鲜活的岳阳楼,并且身体力行地想要去保护我们的洞庭湖,传承我们的中华文化。
来源:央视新闻客户端
上一篇:北海公园游船11月10日起冬季停航 北海公园游船冬天 北海涠洲岛游船停航
下一篇: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