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转自:人民网-观点频道
蒋 萌
“我预订的9月9日北京飞昆明单程机票只需400多元,而国庆期间的同一航线最高涨到了1500元以上。与其挤在高峰期,不如灵活安排假期,轻松省下一大笔。”这位消费者算的这笔账,可以说是,用低价格享受了与黄金周同样的服务。
“十一”黄金周尚未到来,9月份成为了旅游市场“洼地”,“错峰游”的高性价比,使其成为一些人的新选择。
“错峰游”的吸引力在于,体验感更佳。不用定时间拼手速抢票,行程节奏尽在掌握;无需在景点排大队“看人头”,从容欣赏文物古迹山水画卷;不必面临服务水准“打折”,相关资源更有保障……种种体验优势,符合人们对舒缓休闲的向往,更好满足文旅消费升级的需求。旅行的意义,本该是静下心来感受人文风景,而非在嘈杂人潮中匆匆“打卡”。
面对“错峰游”升温,文旅市场推出多样化产品。以秋季为主题策划旅游线路,秋色意蕴醉人心脾;为中老年人定制“夕阳红”旅游团,主打休闲松弛;跟着赛事、演唱会等去旅行,更符合年轻人胃口。哪里有消费需求,哪里就是文旅供给的着力点,体现出“双向奔赴”的上佳态势。
春日到江西婺源看油菜花海,冬季赴哈尔滨玩雪看冰灯,去山东淄博品尝美味烧烤……一系列“火出圈”的文旅亮点,不只是游客的实惠选择,更是市场的主动吸引,文旅市场开发更多新玩法、不断提升服务水平,逐渐形成“淡季不淡、旺季有序”的良性循环。
要让“错峰游”走得更远,还要确保“有假可错”。对有关部门来说,要进一步落实好带薪休假、弹性休假等制度,保障更多人拥有自主选择休闲时间的权利,更好满足广大群众对“诗和远方”的向往,让文旅消费更具韧性。
“错峰游”是一扇窗,能够窥见旅游消费正从“追求数量”向“追求质量”转变。积极顺应变化,填补市场空白,让人们在轻松的时光里邂逅更多美好风景,是文旅产业走向成熟、可持续发展的必由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