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夏天,全国多地持续的高温天气不仅让空调成为“续命神器”,也催生了一股避暑消费热潮。从北国林海到西南高原,从海滨沙滩到山区民宿,避暑胜地人头攒动,“清凉经济”如夏日清风般席卷全国,成为拉动夏日消费的重要引擎。这一现象背后,不仅是生活质量与消费升级的碰撞,更是地方经济转型与产业创新的生动诠释。
今年暑期,多地发布高温红色预警。酷暑之下,“哪儿凉快哪儿待着”不再是一句调侃,而是成为大众消费的真实写照。携程数据显示,7月以来,以“避暑”为关键词的搜索量环比增长超300%,贵阳、六盘水、威宁等“天然空调房”城市预订量激增,部分酒店甚至“一房难求”。避暑消费的火爆,直接带动了交通、住宿、餐饮、零售等行业的全面升温。夜市经济、户外运动等衍生消费更是呈现爆发式增长。“清凉经济”正从单一的旅游避暑,向覆盖全产业链的综合性消费模式转变。
贵阳、六盘水、威宁等地的“出圈”绝非偶然。这些城市依托得天独厚的气候资源,通过“气候+文旅”“生态+产业”的创新模式,将“凉资源”转化为“热经济”。在六盘水,19摄氏度的夏天与“中国凉都”品牌深度绑定,当地政府推出“避暑度假游”“乡村田园游”等精品线路,吸引川渝、长三角、珠三角游客长期停留。威宁则以“高原草海”为特色,结合彝族火把节等民俗活动,打造“日游草海、夜赏星空”的沉浸式消费场景。数据显示,威宁暑期民宿入住率达95%,特色产品销售额同比增长超两倍。避暑消费的爆发,不仅让传统旅游业焕发新生,更带动了消费品、文化、美食等产业的跨界融合。
夏天是全年消费的“黄金期”,虽然近年来消费市场面临压力,但是夏日经济有很多潜力可挖, 避暑消费就是值得借鉴的夏日经济发展路径。避暑消费成为夏日经济的新引擎,其核心逻辑在于:通过挖掘气候资源的独特价值,满足夏日消费者对健康、休闲、品质生活的需求,从而挖掘消费需求,激发消费潜力。而且,随着“Z世代”成为消费主力军,避暑经济将向个性化、定制化、智能化方向发展,通过大数据分析精准推送避暑产品,为“清凉经济”开辟新赛道。
从避暑到“清凉经济”,这一转变不仅是消费观念的升级,更是消费领域创新发展的缩影。当“凉资源”变成“热产业”,当夏日避暑升级为全年消费,“清凉经济”正以独特的魅力,为夏日市场注入澎湃动能。未来,如何进一步完善产业链条、提升消费体验,将是各地持续激活“清凉经济”的关键,而中国经济的夏日篇章也将更加火热和精彩。
肖睿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