凤阳邑的清晨,从一阵清脆的马铃声开始。
赶马人牵着马匹穿过茶马古道,蹄声叩响沉睡的村落,也叩开了新一天的序章。
这个隐于大理苍山脚下的白族古村,曾因茶马古道的商旅往来而繁荣,又因影视剧《去有风的地方》的热播成为“网红打卡地”。但褪去流量光环后,凤阳邑正以艺术为媒,将古村落的肌理与现代创造力深度融合,书写着从“空心村”到“艺术栖居地”的生动转型。
走进凤阳邑,斑驳的老照壁、古朴的土库房、青苔覆盖的石桥,仿佛时光在这里凝固。但,昔日荒芜的老马店已变身陈仓号茶院,日均接待游客上千人;废弃的土库房成了荒堂美术馆,炊烟与艺术沙龙的奇思妙想在此交织。
“凤阳邑的建设不是推倒重来,而是让村落重生。”太和街道刘官厂党总支副书记周虎彦说。秉持“有旧保旧,修旧如旧”的原则,当地对茶马古道、马店、老石桥等历史遗迹进行原貌修复,同时投入3500余万元完善基础设施,让古村既保留肌理,又焕发新生。
老院落的修复吸引了大批古建爱好者和艺术家。扎染作坊里,一匹匹靛蓝布料随风轻扬;陶艺工作室中,转盘轻响,泥坯在匠人手中渐成器型。凤阳邑的“旧”,成了乡愁的根脉,更成为艺术创作的养分。
“我在村里做扎染,既能顾家又能赚钱,生活更有奔头了。”村民杨丹笑着说。通过“农户+村集体+企业”模式,凤阳邑闲置的老宅变身文创空间,空置宅基地长出咖啡馆,走出了一条“农房有价值、村民有收入、集体有创收”的振兴之路。
数据显示,凤阳邑已聚集咖啡馆、茶室、民宿、文创工作室等40余家固定经营户,以及110多个临时摊位,带动300余人就业创业。2024年,村民直接增收31万元,村集体收入达75万元。
凤阳邑的魅力,不仅在于留住“老熟人”,更在于吸引“新朋友”。今年初,从上海国企辞职的王小华来到这里,租下有风小院对面的院子,计划打造24小时艺术展厅。“凤阳邑有商业价值,但我更想为青年艺术家提供一个纯粹的展示平台。”他说。傍晚的凤阳邑,摊主收摊、情侣漫步,这些烟火气让他决心扎根:“这里的人情味,让我想为一个地方停留。”
目前,凤阳邑已吸引100余位茶艺、陶艺、影视等领域人才旅居创业,10余名艺术家长期入驻。通过艺术家的集聚,凤阳邑正塑造“茶马古道艺术村”的文化品牌,从“网红打卡地”升级为“艺术栖居地”,成为一处能让艺术扎根、让生活慢下来、让心灵找到归属的“第二故乡”。
云南日报-云新闻记者 李丽 秦蒙琳 大理市融媒体中心记者 韩玉婷 罗秋爽
责任编辑 杨飏 刘自学
责任校对 罗秋旭
主编 严云
终审 编委 李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