库布齐沙漠中,黄沙之上,一排排长方体形状的“太空舱”静默横立,在日光的照耀下,反射出闪闪亮光。这里是内蒙古鄂尔多斯银肯塔拉景区,一个建在沙漠里的生态旅游项目,一处正在被越来越多游客发现的旅游“理想之地”。
银肯塔拉的负责人,是一位31岁的蒙古族女孩,李方。
2019年,她从香港理工大学旅游管理专业硕士毕业,没有留在城市,而是回到了老家内蒙古鄂尔多斯达拉特旗展旦召镇,也回到了父亲倾注一生心血改造的沙漠——库布齐沙漠。
“我回来,是为了帮父亲;但留下来,是因为我找到了我想做一辈子的事。”李方说。
从“帮父亲”到“为自己”
李方的童年,见证了父亲治沙的艰辛。她的父亲是银肯塔拉景区的创始人,早年带队进沙漠种树,一干就是十几年。
“我大学学的是旅游管理,后来又去了香港继续深造。当时选择旅游行业是因为喜欢,并没有非常坚定地想要回来。”李方说。但命运的轨道总有转折点。2019年毕业之际,李方父亲的公司经营陷入困境,景区濒临停摆。她决定回来,“至少能分担一些。”
这一回来,她没走。
2020年,虽正值疫情,但李方依然勇敢地成立公司,全面接手银肯塔拉生态旅游区的运营管理工作,开启了自己的“沙漠创业”。
接手之初的困难远超想象。彼时的银肯塔拉景区,仍处于粗放发展阶段:游客平均停留时间不超过3小时,项目单一,配套简陋,帐篷、滑沙板、骆驼几乎构成了全部旅游服务内容。“我把这些问题说给香港的老师和同学听,他们都觉得,如果要改变现状,好辛苦、好困难。”她笑说。
但困难并没有让李方退缩,而是让她有了更多、更大胆的想法:让沙漠真正“活”起来。
“我要打造的,不只是景区,而是一种让当地百姓生活条件和思想观念都得以改变的新生活方式。”在李方的脑海里,沙漠景区不能只是个“玩骆驼”的地方,不能只靠一两个项目撑门面,而是需要一个完整的产业链——从住宿、餐饮,到演艺、文创,再到品牌理念和精神共鸣。
在沙漠中建一片“太空舱”
真正改变银肯塔拉命运的,是2023年夏天的一次偶遇。
那天,李方在景区接待了一位韩国旅游团负责人。对方正在寻找适合做海外深度游的产品,而李方也正想升级景区的旅游产品,增加夜游体验。两人聊了两个小时,当晚即达成合作意向,目标就是:打造沙漠“太空舱”。
2024年,银肯塔拉首批80座太空舱酒店正式启用。与传统“条件差、设施落后”的沙漠酒店不同,这批由李方特别定制的“太空舱”充满了科技感:长方体结构,智能卫浴和空调系统一应俱全,还带有观景阳台和地暖。“我想让城市里的人来了后,会觉得原来沙漠也可以很舒服、很高级、很有想象力。”
“太空舱”内部。
太空舱由广东的厂家生产,整装运输到沙漠,环保可拆,建成后没有水泥会破坏地表。李方强调:“我们必须做生态先行的项目,这是银肯塔拉的底线。”
从近两年的运营情况看,这笔看似“冒险”的投资,很值。李方算了一笔账:太空舱项目总投入约2000万元,资金来自贷款、自筹和政府补贴。预计今年接待游客量可达1.6万人,其中98%为韩国客户,人均消费近500元。“差不多3年就可以回本。”
用产业留住人
回乡这几年,除了不断开发高品质的旅游产品,李方还尝试用旅游带动地方发展。
2021年起,景区实现了全员社保,平均工资高出城区一线岗位50%。同时主动吸纳周边农牧民到景区工作,从驼夫、服务员到导游,很多人成了银肯塔拉的第一批“常驻居民”。
“过去这边年轻人都想出去,现在他们开始想留下。”
旅游开发也带动了周边的农牧、交通、餐饮、基础设施等方面的联动发展。景区带来的不只是游客,还有物流、信息和新生活方式的示范。“要让这片土地上的人都受益。”李方说。
银肯塔拉景区的开发理念是:“吃、住、行、游、购、娱”一体化,注重产业生态与地方经济共融。“我希望游客来玩,村民能挣钱,年轻人能留下,老人也愿意参与。这才叫一种生活方式。”
“生”在沙漠,向下扎根
“人们常常把沙漠看作是‘负资产’,但在我眼里,它是世界级的旅游资源。”小时候,李方亲眼看着父亲在沙丘种草,现在她想在这片沙漠和草地上,种下属于这一代人的内容——文化产品以及更深的价值连接。
她正在筹备一场不同于以往的沙漠和草原演出。不是马术,也不是传统蒙古舞,而是讲述鄂尔多斯人几十年治理沙漠的故事——从毛乌素到库布齐,从一粒草籽到绿洲的形成,从“与自然抗争”到“与自然共生”。
“人们常说鄂尔多斯因为矿产资源丰富,人均GDP可与香港比肩,但这不是鄂尔多斯的全部。我认为鄂尔多斯人最硬核的精神是生态精神,是对治沙、防沙的坚守。同时,我们蒙古族的‘长生天’崇拜,其实就是对自然的敬畏。这个价值观与当下最需要的可持续发展理念相契合。”
李方认为,在把鄂尔多斯人的治沙精神转化成文化表达时,不应高高在上,而是要能被游客自然地接受。“所以我先从‘太空舱’开始,用生活方式去表达文化,让人喜欢,再理解,进而扩展到演艺层面。不过在演艺这方面,我的思考还没有成熟,不用着急落地,做好‘太空舱’这一步再说。”
“太空舱”不是终点,而是入口。
在短暂的采访中,记者观察到李方身上有两种气质:理性与理想、沉稳与浪漫。
她能一口气讲完“游客画像”“市场渠道”,也能真心实意地与人探讨:“你不觉得在沙漠住几天,人会变得特别干净吗?”
“小时候不懂父辈与沙漠抗争的意义。当我自己在这里扎根之后才懂得,有些事是值得的。”李方对未来还有很多设想:拓展韩国以外境外市场,做好文化产品……不慌不忙。
原标题:《从香港回来的女孩在沙漠里造了一片“太空舱”,也找到了留下来的理由》
栏目主编:樊江洪 题图来源:内蒙古文旅厅
来源:作者:解放日报 张煜 余晨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