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篇语
街巷烟火从蒙尘的底片中苏醒,在数字光影里焕发新生。这些凝固着昆明城市共同记忆的影像,是岁月沉默的见证者。
依托云南省摄影家协会历史影像资料库,即日起,云南省摄影家协会与春城晚报-开屏新闻联合推出“时光昆明”栏目,每周出版一期。
本栏目邀你一起在光影里,寻找老昆明故事,遇见旧时光里的自己,开启一场穿越时空的对话。
1937年,随着南京到昆明公路的贯通,越来越多的内地旅客来到云南。后来,昆明南京旅社应运而生。
20世纪70年代,旅客在南京旅社进行住宿登记。杨长福 摄
最初,南京旅社是一家外资酒店,位于巡津街北口,靠近得胜桥,凭借完善的设施、优质的服务和精美的菜肴,迅速成为昆明城内的知名去处。当时令人津津乐道的,是西南联大的两位校花都在这里举办过婚礼。抗战期间,作为中国旅行社的招待所,南京旅社接待了大量南来北往的旅客,为他们在烽火岁月中提供了一处温馨的港湾。
20世纪70年代,南京旅社职工清洗床单。杨长福 摄
新中国成立后,南京旅社成为国营单位,从巡津街搬到了华山南路100号(今116号)。
位于华山南路67号的宝翰轩是一家老字号书画装裱店,曾经的南京旅社就在宝翰轩的斜对面。在宝翰轩第三代传承人张惠玲的记忆里,上世纪七八十年代的南京旅社,是整条华山南路最热闹的地方。它是传统的“一颗印”式民居建筑,有着绿色的大门、白色的外墙、木制的楼梯和门窗。天井的马牙石洗衣台前,总有旅社职工在那儿忙碌;一楼的登记处,常有旅客提着行李等待入住;二楼客房外的走廊上,总是回荡着不同口音的问候声。每天中午和傍晚,临街的食堂会飘出饭菜香,那是这条街最诱人的味道,阵阵香气总引得放学路过的孩子在食堂门口张望。
杨长福 摄 20世纪70年代,旅客在南京旅社就餐。杨长福 摄
除了美味的菜肴,南京旅社的便民服务也为人称道。家住华山南路的胡亚雄回忆,20世纪60年代到80年代间,在昆明人眼中,南京旅社很时髦,不仅能住宿、吃饭、洗衣服,生病了还有医生给打针、开药,这让旅客感觉很贴心。“这里位置又好,在市中心,去正义路逛逛街、到翠湖散散步,都很方便,家里亲戚每次来昆明,都指定要住这里。”
20世纪70年代,南京旅社医务人员为旅客打针。杨长福 摄
1990年,存在了半个多世纪的南京旅社被拆除。原来的华山南路100号早已建起新的楼房,换上新的门牌,但在张惠玲和胡亚雄这样的老街坊心中,南京旅社从未真正消失,它是童年萦绕鼻尖的饭菜香,是旅客旅途中温馨的港湾。那些有关南京旅社的记忆,在诉说着昆明历史变迁中的温情、动荡岁月里的坚韧。
原来的华山南路100号早已建起新的楼房,换上了新的门牌。 开屏新闻记者 王宇衡 摄
策划 邱滨 马艳琳
开屏新闻记者 周柯妤 王宇衡
部分图片由云南省摄影家协会历史影像资料库提供
一审 孙琴霞
责任编辑 易科彦
责任校对 杨飏
主编 严云
终审 编委 李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