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晨七点,周庄古镇的河道泛起粼粼波光,老船工老张熟练地摇着橹,载着游客穿过双桥。与以往不同的是,他腰间别着的智能对讲机正实时接收景区调度信息——这是周庄探索“社区型景区新模式”的缩影。江苏昆山周庄,被称为“中国第一水乡”,已有九百余年历史,当下,古镇通过科技赋能、影视引流、服务提质,让200多位原住居民与1000多家商户参与治理,实现“景民共生”的文旅画卷。今年上半年游客量同比增长15%,收入突破8亿元,一幅“人人参与、美美与共”的水乡新图景正徐徐展开。
周庄古镇一隅 图片来源/昆山市人民政府官网
AI让千年古镇“活起来”
“以前运货全靠肩扛手推,现在一个电话,便民船就来了!” 寅茶茶室的店主管寅辉指着河道里蓝白相间的电动船感慨。去年古镇实施“禁摩令”后,保利物业将清运船改造为便民服务船,商户通过“智慧周庄”小程序下单,30分钟内就能完成货物转运。管寅辉说,茶室新增的20张桌椅就是靠这艘船“搬”进来的,省时又省力。
在周庄数字化综合管理平台的值班室里,值班员赵岩紧盯大屏幕,500多个摄像头实时捕捉着景区动态。“上周有个孩子在双桥走失,平台通过人脸识别3分钟就找到了家长。” 赵岩演示着操作界面,平台不仅能监控违建、垃圾乱倒等问题,还能通过热力图分析客流,动态调整安保和保洁力量。网格员王震对此深有体会:“以前巡查全靠腿,现在一部手机就能上报问题,处理效率提高了一倍。”
科技的温度还体现在文化传承上。周庄博物馆内,良渚时期的黑皮陶贯耳壶通过全息投影“复活”,游客触摸屏幕就能看到陶器从制作到使用的全过程。“我们采集了1万多张图片、100多个古建筑三维模型,” 博物馆负责人屈月华介绍,这些数字资源不仅用于展览,还被开发成AR伴游眼镜的内容——游客戴上眼镜,就能跟着“沈万三”穿越到明朝,体验聚宝盆的传说。
近年来,古镇循着国家文化数字化战略的脉络,系统性地为千年文脉注入科技基因——从青砖黛瓦的纹理采集,到历史传说的数字转译,一步步搭建起庞大的文化数据库。“我们像给古镇写‘数字家谱’,”周庄镇党委副书记范茜茜说,目前已采集1万多张建筑细节图,为100多座历史建筑建起三维模型,制作100多条场景动画,更搭建了20余个元宇宙数字空间,累计形成超1.5TB的“数字资产”,让易逝的时光在数据世界里永久留存。
更贴心的是AI语音助手“周小游”。“它能根据游客的兴趣生成专属路线,比如亲子游推荐生命奥秘博物馆,文化游则串联昆曲馆和张厅。” 导游吴佳薇说,AI还能实时提醒错峰游览,避免热门景点拥堵。6月端午假期,一位上海游客通过“周小游”规划的路线,不仅避开了人流高峰,还在双桥听到了关于钥匙桥的趣味讲解,直呼“比真人导游还懂我”。
周庄古镇全貌 图片来源/昆山市人民政府官网
从“取景地”到“梦工场”
“action!” 随着导演一声令下,《清明上河图密码》第二季的拍摄现场瞬间热闹起来。虹桥边,身着宋服的群演们叫卖着“糖葫芦”“绸缎”,其中不少是周庄本地居民。“我家就在景区里,平时卖手工艺品,拍戏时就来当群演,一天能赚200元。” 商户李大姐笑着说,剧组还会在古镇采购道具,带动了商铺的生意。
这一切源于周庄数字梦工场的崛起。2022年投用至今,这里已吸引《这就是街舞6》《剧好听的歌》等10余部影视综艺入驻,2024年营收突破5亿元。“我们不仅提供拍摄场地,还配套了剧本创作、后期制作等全产业链服务。” 梦工场负责人袁博介绍,二期工程正在建设的9000平方米帧享数字影棚,将引入LED虚拟拍摄技术,让剧组“足不出户”就能打造宋朝市井。
影视热也激活了古镇的夜经济。每晚七点,南湖湾水幕光影秀准时上演,3D投影将沈万三的故事投射在水面上,与岸边的灯笼交相辉映。“以前晚上8点就关门,现在店铺都延长到10点,生意好了三成。” 双桥旁的文创店老板陈阿姨说。更妙的是,游客可以通过“数字周庄”小程序购买虚拟数字徽章,集齐五个就能兑换沈厅的“聚宝盆”盲盒。
非遗与影视的碰撞同样精彩。周庄中心小学将陶艺、盘扣等非遗课程搬进梦工场,学生们制作的陶器被剧组选为道具。“孩子们看着自己的作品出现在电视剧里,别提多兴奋了。” 校长张秋月说,学校还与剧组合作开发了“宋潮研学”路线,让学生在角色扮演中学习历史。
周庄人民通过“影视IP+在地生活”的深度融合,将千年水乡的文化基因转化为可感知、可参与的现代消费场景。在《如梦宋朝》街区内,本地非遗代表性传承人在“宋影梦工坊”指导游客体验宋代点茶技艺,其手法源自周庄“阿婆茶”习俗的活态传承;剧本杀创作则融入本地历史人物故事,如沈万三家族的商贸传奇,由本地编剧团队开发,使游客在解谜中触碰真实的水乡文脉。双桥剧场的《张厅有囍》更由本地居民组成演出团队,汉服演员也有世代居住张厅的原住民后代。这种“居民即演员、建筑即舞台”的模式,使周庄800余户原住民直接参与文旅服务,60%以上民宿、餐饮与影视IP衍生消费深度绑定,形成“景区-社区”利益共享机制。
服务升温:从“过客”到“家人”
“您好,这是您预约的电动三轮车。” 游客王女士刚下公交,就看到志愿者小林举着写有她名字的牌子。这是周庄推出的“零换乘”服务——从苏州南站直达景区的直通车,不仅免费搭载游客,还提供行李寄存、景区导览等“一站式”服务。“以前换乘要花1个多小时,现在下车就能玩。” 王女士点赞道。
这份贴心源于“换位跑一次”行动。去年,周庄镇交管所负责人化身游客,体验从苏州到周庄的公交路线后,发现站点设置不合理、班次少等问题。“现在C10路公交直接开进景区,班次增加了50%。” 交管所所长李华说,全域旅游接驳车还串联起香村·祁庄、万三酒庄等景点,实现“一票通乘”。
在福洪街22号的便民服务站,82岁的独居老人张奶奶正在领取志愿者送来的米和油。“这里不仅修家电、通管道,还帮我们代购药品。” 张奶奶说,服务站每月组织两次“上门日”,志愿者会帮老人打扫卫生、陪聊天。“以前遇到问题只能找子女,现在一个电话就有人来。”
商户们也感受到了变化。古镇推出“商户成长计划”,邀请非遗代表性传承人教授苏绣、竹编技艺,帮助商户开发文创产品。“我跟着老师学了3个月,现在手绘的荷花团扇成了爆款。” 摊主王媛展示着她的作品,这些扇子用太湖水草纤维制作,还印上了周庄的双桥图案。更让她惊喜的是,文旅局帮她对接了电商平台,线上销量占了总销售额的40%。
“一次购票,终身免费” 的政策更是让游客成了“回头客”。游客沈晓清去年买了一张门票,今年带着家人又来了三次:“每次来都有新玩法。” 政策实施后,游客复游率提升了20%。
暮色中的周庄,灯笼次第亮起,船娘的吴歌在河道里飘荡。从智慧管理到影视赋能,从便民服务到文化传承,周庄人用科技的精度、光影的热度、服务的温度,编织出一张“景民共生”的网络。正如江苏水乡周庄旅游股份有限公司总经理朱素芬所说:“古镇的活力,不在石板路上的车水马龙,而在居民眼中的安居乐业。” 当游客放下行李、融入市井,当居民走出家门、参与治理,千年水乡正在书写属于新时代的“清明上河图”。
文/焦萍
资料来源:人民日报、新华社、极目新闻、新京报、中国网、光明网、扬子晚报、中国青年网、新华日报、苏州日报、我苏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