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转自:人民网-云南频道
王娴
初夏的濛濛细雨穿过核桃树新绿的叶隙,打湿了阿尼么乡村好歌汇的舞台。5月26日晚,2025大理音乐季暨阿尼么乡村好歌汇正式启幕,天气虽不佳,台下却座无虚席。
阿尼么村是云南省大理白族自治州漾濞彝族自治县平坡镇向阳村的一个自然村,平均海拔1600米。在彝语中,“阿尼么”意为“鸟都不来的地方”。近年来,阿尼么村立足山石自然资源,融合农耕文化、民族风情与音乐IP,全力推动乡村旅游。自2024年5月1日,全新打造后的阿尼么“开村”迎客以来,游客便络绎不绝,这个原本安静的小山村热闹了起来。
2025大理音乐季暨阿尼么乡村好歌汇正式启幕。大理州文旅局供图
“十年前的阿尼么可不是这番景象。”阿尼么村村民李卫东还记得:“薄土下的石头硬得能磕断犁头,庄稼亩产低得连鸟儿飞过都懒得歇脚,石头缝里能长出啥?”村里的年轻人都背着行囊往外走,44户人家只剩老人守着“空心村”。
是什么让这个“鸟都不来的地方”实现“华丽转身”?
改变要从2018年说起。2018年,音乐人李永康跟着乡亲,沿着尘土飞扬的泥巴路深一脚浅一脚地返乡,乡愁中的“石头窝”却成了阻碍村民发展的“穷坑”。这位在昆明开传媒公司的游子,毅然决定将吉他和录音设备塞进后备箱,带着积蓄返乡创业。
依托阿尼么独特的山石资源,李永康投资1000余万元,建成了以石头为底色的“阿尼么007艺术农庄”。当石屋的夯土墙立起来时,村中老人纷纷摇头:“这些石头,还能‘当饭吃’?”
阿尼么村中的007艺术农庄。人民网 王娴摄
面对种种质疑,李永康并未动摇。他又将猪圈改造成茶馆,生锈的犁耙挂在墙上当装饰;把村中的牛棚改造成咖啡屋,咖啡豆的香气混着山间青草味飘散而出……不仅如此,李永康还结合村内的文化创作了《老家》等歌曲,并积极动员自己的朋友们,通过拍摄短视频等方式为阿尼么村“站台”,助力乡村发展。
随着阿尼么村的名气逐渐打响,村民们纷纷行动起来,主动拆掉自家的“旧院墙”,精心装扮自家的“小院落”,整个村庄焕发出新的生机与活力。
2019年沪滇协作资金像股暖流般注入这个小山村。变化也随之发生:青石板路褪去了泥腥味,变得干净整洁;院墙披上了彩绘的“新装”,焕发出艺术气息;太阳能路灯装上了音符装饰,增添了几分浪漫。村中“不夜寨”“侠客小吃街”“乡愁影视街”挨个建成,一个个精彩的文化活动接连不断,为阿尼么村带来了持续的“话题”和“流量”。
阿尼么村中的乡愁影视街。人民网 王娴摄
2024年5月起,阿尼么村实施农文旅融合发展产业利益联结制度,采取“党总支+合作社+公司+农户”的“四+”运营模式,先后扶持开办了“放羊阿佬家”“阿妈的烟火家”等8家充满乡愁气息的特色餐厅和半山民宿,村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也从2018年8000元增长到目前的2.8万元。
自2024年5月起,阿尼么村积极探索农文旅融合发展新路径,创新实施产业利益联结制度,采用“党总支+合作社+公司+农户”的“四+”运营模式,推动乡村产业全面升级。在此模式下,村里先后扶持开办了“放羊阿佬家”“阿妈的烟火家”等8家特色餐厅和半山民宿,并利用闲置土地开辟经营铺面44个,实现“整村经营”。
通过这一系列举措,阿尼么村的经济发展成效显著。村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从2018年的8000元增长到目前的2.8万元,收入水平大幅提升,生活质量显著改善,乡村振兴之路越走越宽广。
除了收入的增长,许多和土地打了大半辈子交道的村民也干起了新行当。在村中干了20年泥瓦匠的郑鸿,如今转行成为一名摄影助理。“过去扛水泥时大家叫我‘师傅’,现在扛起摄影器材后,游客都叫我‘老师’。”称呼的转变,让他心里美滋滋的。
在“阿妈的烟火家”餐厅,李江女正在教新招聘的村民服务员调制柠檬水。李江女曾在昆明打工,回村后不仅开了这家餐厅,招聘了3位村民做农家特色餐饮,还注册了短视频平台账号,宣传当地的美食和美景。镜头扫过灶台上的火腿,弹幕里满是“流口水”。
在“阿妈的烟火家”餐厅,李江女正耐心地教导新招聘的村民服务员调制柠檬水。李江女曾在昆明打工,回村后招聘了3位村民,开起了这家农家特色餐厅。她还注册了账号,通过短视频宣传当地的美食和美景。
阿尼么的村规民约歌。人民网 王娴摄
“下一步,阿尼么村将持续深化农文旅融合,进一步鼓起老百姓的‘钱袋子’;持续到11月底的阿尼么好歌汇将把‘网红’效应转化为‘长红’品牌,持续引流,吸引更多游客;同时,我们将以阿尼么村为示范,带动周边村民小组,将“阿尼么模式”推广至整个乡镇。”向阳村党总支书记蒙莲娜说。
乡村好歌汇的舞台灯光,随着音乐闪烁。李永康站在高处望着熙攘的人群,忽然想起第一次回乡时看到的野草——如今,这些石头缝里,真的“长”出了梦想。
曾经限制阿尼么发展的石头里开出“致富花”,“鸟都不来的地方”实现了“百鸟来巢”的幸福蝶变。夕阳西下,核桃树下的民谣演出开始了,歌声里唱着:“石头会开花,穷坑能变金,只要心有梦,黄土也生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