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环球时报
【环球时报综合报道】在俄罗斯首都莫斯科市中心,距离清水塘不远的大天使小巷,游客能下到矿井中,沿长长的隧道前行并寻找宝石。矿井深不到10米,但里面很干净,在这里还可以品尝果馅卷和炸肉排。
莫斯科唯一的地下餐厅“Steiger”内部装饰有特色。
从彼得一世开始
这里迎接客人的是“施泰格”(来自德语Steiger,意为“采矿工长”)。博物馆讲解员兼“跨工程建设”公司(Transinzhstroy)员工玛丽亚·叶戈罗娃(Mariya Egorova)介绍说:“彼得一世时期,施泰格以这样的形象来到俄罗斯,当时沙皇邀请欧洲专家从事地下开采工作,开发西伯利亚矿山。他们教会俄罗斯人开采矿石和宝石。俄罗斯的矿业就是从那时开始发展的。”
这座博物馆正是“跨工程建设”公司建立的。该公司在全国范围内从事地下建设工作,并在莫斯科参与建设地铁新线路。例如,他们正在建设特洛伊茨克线(深绿线)的“瓦维洛夫”站、“科学院”站和“克里米亚”站,这些站点今年将投入使用。为了直观展示地铁是如何修建的,墙上直接固定了一台盾构机。
这台机器看起来很壮观,但其实是盾构机的4米模型。玛丽亚说:“它由马克·布鲁内尔发明,布鲁内尔1825年受命建设泰晤士河隧道。他从船蛆那里获得盾构灵感。船蛆头部覆盖着贝壳,贝壳有锯齿状边缘,它就用这个贝壳钻木,并在身后留下石灰质。但最初的盾构机不是圆的,而是方形,直到1864年才成为人们熟悉的形状。”
博物馆还有辆停在轨道上的矿车,矿工们用它替代运输矿石的滑橇。它也是所有火车车厢和有轨电车车厢的鼻祖。墙上还挂着个鸣音器,是种信号装置,因疯狂的鸣叫声得名,提醒矿工发生瓦斯泄漏或塌方。鸣音器的旁边是台TA-200型矿井电话,重8公斤,不怕潮湿、灰尘和撞击。
金丝雀的故事
博物馆游客特别喜欢关于金丝雀的故事。据说直到20世纪80年代初,世界很多地方的人仍会把这种爱唱歌的鸟放进笼子里带到地下。它能觉察危险的瓦斯停止歌唱,提醒矿工必须离开瓦斯泄漏的矿井。
不过,现在博物馆里没有小鸟,但有很多其他有趣的东西。比如一个3公斤重的自救器,矿工过去总是将其放在右肩,现在很多人下井也会带。它是个装氧气的容器,形状像保温瓶。玛丽亚说:“打开铅封,拉开盖子。屏住呼吸,戴上鼻夹,往自救器里呼气、吸气,这就是新矿工第一次下井前的常规指导。遇到矿工们所说的‘升井’,它只能工作1小时。盖子一定要扔到显眼的地方,遇到紧急情况时,可以根据它找到矿工。”
矿工“小乌龟”
我们在博物馆看到一名爆破工,他正在演示如何炸开一块巨大的岩石。岩石上有几十根电线,工人正在缠绕爆破机的长电线。这在矿业中可是门高超技术,需要对炸药量及放药位置计算精确,决定爆破方向和炸掉的岩石量,任何错误都可能付出生命代价。
博物馆地板是玻璃的,玻璃下面是玛瑙。陈列架上摆着来自全球各地的稀有矿物和矿工灯。游客可放心参观,不一定非要购买食物和饮料。
让人吃惊的是,上世纪20年代美国矿工才开始戴安全帽。最初的安全帽用水牛皮制成,但因价格昂贵,后改用浸过树脂的硬纸板。安全帽形似乌龟,因此矿工又被称作“小乌龟”。
一个展厅里有张桌子直接放在轨道上,桌面上放着凿石锤、钢丝绳、旷工镐、提升弹簧……仿佛工人刚刚离开,忘记了他的工具。在这里问时间,服务员会指向一个时钟,它用铁轨制成,没有数字,但有指针……地下参观让人感受到地下世界的与众不同。
本文刊载自《环球时报》“透视俄罗斯”专刊,内容由《俄罗斯报》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