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回忆性散文的写作技巧,老师再来作一下最后的总结: 第一,同学们在写作中,要把握行文结构,学会睹物思人,展开倒叙; 第二,在回首往事的时候,一定要善于抓住感人的细节,如范文中的“草莓毯”这个细节,就可以给文章增色不少; 第三,要注意情感的饱满,回忆往事时要写出浓浓的怀恋感、沧桑感,在情绪上感染、打动读者。 再如散文家吴伯萧的《记一辆纺车》,同样也运用倒叙手法,通过回忆在延安时代用过的一辆纺车,描绘了当年纺线比赛的欢快场面,叙写出艰苦岁月中劳动生活的乐趣。 运用倒叙手法写作的文章还有很多,同学们可以找来看一看。 高芷晴:刚才同学们分析了细节、结构等优点,我都很赞同。除此之外,我还想再补充一点,这篇文章的结尾我很喜欢,因为小作者写出了一种成长的感悟。长大高飞,是生命必然要经历的过程,人生总是逃不过生离死别。正如文中奶奶说的那句话,鸟儿长大了总要飞出森林。但是无论我们走多远,那些点点滴滴的记忆却永远不会忘却,因为亲情是我们永远的港湾。
关于回忆性散文的写作技巧,老师再来作一下最后的总结:
第一,同学们在写作中,要把握行文结构,学会睹物思人,展开倒叙;
第二,在回首往事的时候,一定要善于抓住感人的细节,如范文中的“草莓毯”这个细节,就可以给文章增色不少;
第三,要注意情感的饱满,回忆往事时要写出浓浓的怀恋感、沧桑感,在情绪上感染、打动读者。
再如散文家吴伯萧的《记一辆纺车》,同样也运用倒叙手法,通过回忆在延安时代用过的一辆纺车,描绘了当年纺线比赛的欢快场面,叙写出艰苦岁月中劳动生活的乐趣。
运用倒叙手法写作的文章还有很多,同学们可以找来看一看。
特点:熔叙事、议论、抒情于一炉。回忆性散文也是以散文的基本形态为基础。只是在叙述上用回忆过去的方式。对过去发生的事件进行阐述,回忆描写。
1、回忆性散文具有独特的美学规范,它之所以不同于记叙类文本是因为它具有以下的特点。首先,回忆性散文是片段式的,他不追求完整性。
2、其次,作为回忆性散文他还有一个最大的特点就是具有双重视角:一是体验主体——过去的“我”;二是回忆主体——现在的“我”。文章中既有“当时的我”的感受,也有“现在的我”对“当时的我”的“感受”的“再感受”。
用倒叙来写
比如,在《永不忘记》一文中采用把情节的结局放在开头叙述,然后再叙述情节的发生、发展的叙述方法。这是最典型的倒叙的方法。文章的第一部分(开头到“她语带感情,几致哽咽”)写潘老师和王翔的父亲、妹妹到车站送王翔上大学,王翔送给潘老师一幅自画像。无限的深情都凝结在一幅画着一个卖冰糕的孩子,写着“永不忘记,谢谢老师”的铅笔画上。画有什么含义?永不忘记什么呢?这种先叙事情结局的手法既曲沂、引人入胜地点了题;又制造出悬念,引起读者急切的关注。这里又借人物对话交代画上的孩子就是王翔,他是个难得的孩子,他能上大学全靠潘老师的帮助。自然地引起倒叙。
倒叙的类型:倒叙的类型大致有以下三种:一是把结局提前,如《永不忘记》;二是像《为了六十一个阶级弟兄》那样把中间扣人心弦的部分提前;三是由眼前事物引起对往事的回忆,如《一件珍贵的衬衫》,《修鞋姑娘》。
倒叙是把事件的结局或事件中最突出的片段提到文章的开头来叙述,然后再按事件的发展顺序进行叙述。倒叙并不是把整个事件都倒过来叙述,而是除了把某个部分提前外,其他仍是顺叙的方法。采用倒叙的情况一般有三种:一是为了表现文章中心思想的需要,把最能表现中心思想的部分提到前面,加以突出;二是为了使文章结构富于变化,避免平铺直叙;三是为了表现效果的需要,使文章曲折有致,造成悬念,引人入胜。倒叙时要交代清楚起点。倒叙与顺叙的转换处,要有明显的界限,还要有必要的文字过渡,做到自然衔接。特别要注意,不要无目的地颠来倒去,反反复复,使文章的眉目不清。
倒叙的作用及应该注意的问题: 采用倒叙的方法,能增强文章的生动性,使文章产生悬念,更能引人入胜,同时也可以避免叙述的平板和结构的单调。例如,在《不速之客》中,文章通篇围绕“不速之客”采用倒叙的方法行文。重点突出第二部分,详细叙述不速之客所讲的故事,集中表现了中国石油工人创业的艰难和阶级友爱的深情;全文浑然一体,无懈可击。 采用倒叙应从内容和形式的需要出发;或为了表达主题的需要,或为了结构变化的需要或为了造成悬念,引人入胜,起到特殊的表达效果。千万不可为倒叙而倒叙。运用倒叙,非有过渡句或过渡段衔接不可。当倒叙的部分叙述完毕回到顺叙时要交待清楚。否则,会使文章头绪不清,脉络不明,影响内容的表达。 在电影创作中,也经常用这种方法。从故事发展的结果开始叙述,然后再开始回述以往故事的发生和发展。前苏联影片《这里黎明静悄悄》年迈的上尉带领几个年轻的人在扫墓,然后倒述墓碑下牺牲的年轻的女战士们在伟国战争中可歌可泣的故事。影片结尾又回到墓碑前。影片《辛特勒名单》、《廊桥遗梦》、《泰坦尼克号》等都用了这种方法。 倒叙是把文中的一段或一个句子放到最前面,然后,再进行顺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