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演义》是罗贯中根据陈寿《三国志》和裴松之注解以及民间三国故事传说经过艺术加工创作而成的长篇章回体历史演义小说。罗贯中在有关三国故事的宋元话本、戏曲和铁事传闻的基础上,依据晋代陈寿所著的《三国志》以及南朝宋人裴松之为《三国志》所作的注,所进行的加工再创作。
为了突出人物形象和性格,作者采用了一些并不可靠的民间传闻野史加以编排发挥,如诸葛亮七擒孟获和空城计,在陈寿《三国志》中并无记载。但在小说中,这些故事情节的编排,对塑造诸葛亮的形象起到了画龙点睛的作用。有些情节在正史上虽有记载,但小说做了补充和合理想象。如刘备三顾茅庐是《三国演义》中十分重要的一个情节,为诸葛亮出场做了很好的烘托和铺垫。而在《三国志》中,仅有“由是先主遂指亮,凡三往,乃见”一句。三是史籍中虽有其事,但为了艺术表现的需要,作者“狸猫换太子”,搬家移位。如张飞怒打势利、跋扁的督邮一节,极好地展示了张飞疾恶如仇的火爆性格,然而在《三国志》中,鞭打督邮的不是张飞,而是小说中谦恭忍让的刘备。
中国古代小说塑造人物形象的一般规律,正面人物往往得到美化,负面人物则每每遭到丑化,例如关羽,“身长九尺,髯长二尺;面如重枣,唇若涂脂;丹凤眼,卧蚕眉;相貌堂堂,威风凛凛”。其实,史书并没有关羽相貌的记载,其相貌是后人基于对关羽的高度认同而虚构的;负面人物往往形象举止猥琐、贼眉鼠眼、尖嘴猴腮,例如张松,《三国志》中只记载其“为人短小”,由于其卖主求荣,《三国演义》进行了进一步的丑化,“其人生得额钁头尖,鼻偃齿露,身短不满五尺”。以致曹操初见张松,因相貌的原因,甚为不悦。正面人物在《三国演义》中,可能只有庞统一个特例,魏晋时期的典籍均无关于他相貌的描写,甚至宋元“说话”以及元杂剧“三国戏”中,亦没有关于庞统相貌的描写。《三国演义》却把他的相貌描写得相当丑陋,成为他的一个突出的缺点,并一度严重影响到了他的仕途。
《三国志》
当时魏、吴两国已有史书,如官修的王沈《魏书》、私撰的鱼豢《魏略》、官修的韦昭《吴书》,此三书当是陈寿依据的基本材料,自行采集,仅得十五卷。
陈寿前半生是在蜀汉度过,入仕后,受宦官黄皓排挤而不得志。蜀汉灭亡后,陈寿历任著作郎,晚年多次被贬,屡次受人非议,历经十年艰辛,完成了纪传体史学巨著《三国志》。
三国志最早以《魏书》《蜀书》《吴书》三书单独流传。为了避免曹魏的《魏书》与南北朝时期北魏的《魏书》相互混淆,北宋王朝在咸平六年(1003年)将三书合为一书,最终成书。因此《三国志》是三国分立时期结束后文化重新整合的产物。此书完整地记叙了自汉末至晋初近百年间中国由分裂走向统一的历史全貌。
《三国志》也是二十四史中最为特殊的一部,因为其过于简略,没有记载王侯、百官世系的“表”,也没有记载经济、地理、职官、礼乐、律历等的“志”,不符合《史记》和《汉书》所确立下来的一般正史的规范。
三国演义是小说 人物带有作者的情感色彩 但三国志是史书
因为三国志是史书下一篇:一般你们用多大的电脑?13太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