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转自:人民网-江西频道
人民网记者 时雨

游客在“水杉秘境”中划船游玩。人民网记者 时雨摄
青岚湖畔,水杉林立,数千羽白鹭翩跹起舞。江西省南昌县塔城乡湖陂村,这个曾经四分之一房屋空置、只余留守老人与破败老屋的“空心村”,如今已成为游客纷至沓来的“宝藏村落”。车来车往、游人如织的景象,让在这里生活了52年的村党总支书记祝忠辉感慨:“一辈子没见过家乡这样热闹。”
生态筑基:鹭鸟翩跹引客来
湖陂村坐落于青岚湖与抚河交汇处,拥有得天独厚的生态禀赋。村道两旁108棵百年樟树枝叶交错,形成天然穹顶;2000余棵池杉构成的“水杉秘境”栖息着白鹭、苍鹭等48种鸟类,每年上万羽鹭鸟在此长居。

湖陂村2000余棵池杉构成的“水杉秘境”。人民网记者 时雨摄
“生态优势就是我们的发展优势。”驻村第一书记刘昌指着水杉林说。为守护这片生态净土,每年3月底,村里会将“水杉秘境”核心区划为临时生态红线区,让夏候鸟安心繁殖。
依托距南昌主城区仅30分钟车程的区位优势,当地政府精心规划长堤花海、绿荫隧道、水杉秘境、渡口落霞等景观,系统推进闲置资产收储流转,完成28栋老旧房屋腾退确权,拆除危旧建筑36处,为发展腾出空间。
“三新”计划:老宅焕新激活乡村
面对人口外流、房屋破旧的困顿,湖陂村启动“招引新村民、培育新农人、发展新业态”的“三新”计划。

返村创业的青年正在老旧民宅改造的开咖啡馆内制作咖啡。人民网记者 时雨摄
2020年,彭白玲辞去城市工作回到湖陂村,将爷爷的老宅改造成具有乡土风格的咖啡馆。“我想让游客和我一样爱上这里的慢生活。”这位“1号新村民”说,“以前村民喝不惯咖啡,现在他们会来喝杯拿铁,聊聊村里新变化。”
在彭白玲带动下,25位“新村民”陆续入驻。90后刘汉叶租下废弃老屋打造手工饰品工作室;章飞华在多家景区经营咖啡店后,最终选择湖陂村开设融合捏陶、扎染体验的村咖;45岁的严国栋每周从南昌市区前来“打卡”,在租下的院子里享受田园时光。
废弃农房变成飘香咖啡馆,闲置粮仓化身“灵感书屋”,危旧建筑拆除后打造“白鹭农场”。面包店、甜品店、研学基地、剧本杀、露营基地等新业态如雨后春笋般涌现,一个乡村“潮玩社区”正在形成。
产业融合:美丽风景变“美丽经济”

乡村干部来到湖陂村,倾听“新村民”心声。人民网记者 时雨摄
湖陂村以“主一接二连三”思路推动农文旅协同发展,形成“一片二园三基地”多元业态:万亩订单水稻示范片保障粮食生产;玉明生态园、鑫茂蔬菜园发展采摘经济;鹭岛露营基地、乡野共享基地通过“共享厨房”“共享果园”等模式,让游客体验农耕乐趣。
四季变换,湖陂村的“游玩菜单”不断翻新:春日千亩油菜花铺就金色海洋,夏日水杉林白鹭群飞构成灵动画卷,秋日稻田里收割机轰鸣与游客欢笑共鸣,冬日采茶戏、板凳龙等非遗项目融入乡创空间。
“美丽风景要变成‘美丽经济’,关键在串起‘农文旅’的珍珠链。”塔城乡党委书记杨建辉说。去年9月,白鹭农场的南昌版“喜洲稻田”在自媒体平台火爆“出圈”,国庆7天吸引近4万游客打卡。
振兴成效:村集体收入8年增长14倍
生态与产业的深度融合,让湖陂村焕发勃勃生机。湖陂乡村振兴示范区自2023年底开园以来,已吸引游客超20万人次。2024年村集体收入达70万元,较2016年的5000元增长14倍;今年端午节单日游客量突破5000人。

湖陂村“新村民”、自媒体创作者“阿呆不呆”正在免费为村民拍摄照片。人民网记者 时雨摄
“示范区没打造前,塔城4家牛脚店中有两家濒临倒闭,开园后增至10家。”杨建辉坦言。村集体还通过参股龙头企业、出租乡创空间、引入第三方运营等方式,让沉睡资源变成滚动收益。
更令人惊喜的是,湖陂村已成为南昌大学乡村振兴工作站,多次承接国家援外研修班,向世界展示中国乡村振兴的创新实践。
“年轻人回乡村不是逃避城市,而是发现乡村发展空间无限。”杨建辉说,如今村里的老宅供不应求。未来将以点带面,将新业态扩展至周边村庄。